刚性制度与柔性表达的融合:新时代行政执法艺术的创新实践与路径探索

2025年09月10日 字数:1611
某地公安机关制定“执法用语七不准”与“沟通五步法”,执法冲突率下降37%,群众评价从“执法太凶”转变为“执法讲道理”,印证行为美对矛盾化解的作用。
  三、当前行政执法艺术实践的现实瓶颈
  (一)价值冲突:“合法”与“合理”的张力
  部分执法者陷入“机械执法”误区,将“合法”与“合理”对立。某地交管部门对送急诊病人闯红灯“一刀切”处罚引发争议,忽视情理考量,社交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00万次,执法效果与社会期待脱节。
  (二)能力短板:执法者的“艺术素养”不足
  67%的基层执法人员存在“重处罚轻沟通”倾向。某省执法考试中,“法律条文记忆”正确率89%,而“执法沟通技巧”类仅42%,凸显法律素养与沟通能力失衡,表现为沟通不足、心理洞察欠缺、创新意识薄弱。
  (三)技术滞后:难以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
  短视频时代执法行为传播效应放大,但部分执法者缺乏舆情预判。某地民警“跪压式控制”视频被断章取义传播,虽程序合法仍影响公信力。同时“智能沟通”“效果评估”技术支撑不足,制约执法精准度。
  (四)标准缺失:执法艺术的“规范化”不足
  实践依赖个人经验,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同案不同策”。“柔性执法”在部分地区异化为“放任违法”,在另一地区仍等同于“强硬执法”。45%受访者认为“执法尺度不一”是突出问题,制约艺术
  化执法推广。
  四、行政执法艺术的创新路径:“五位一体”提升策略
  (一)价值引领:构建“三维平衡”理念
  1.建立“执法效果评估矩阵”
  从法律合规度、政策契合度、社会接受度三维量化评分,总分低于6分的案件复盘整改,倒逼兼顾“合法”与“合理”。2.推行“执法政治效果校准机制”
  转化党的政策为执法指引,如对农村轻微违法优先“教育劝导”,对小微企业轻微违规“首违不罚”,已在12个省份试点。
  (二)能力锻造:打造“复合型”执法队伍
  1.构建“执法艺术素养”培训体系
  增设心理学、沟通话术课程,场景化演练提升实战能力,某地城管系统培训后投诉量下降53%。
  2.建立“执法艺术案例库”
  收录120余则典型案例,提炼“三步沟通法”“情绪安抚五技巧”,让基层执法者“有例可学”。
  (三)技术赋能:智慧化提升执法精准度
  1.运用AI辅助执法沟通
  开发“情绪识别系统”,通过语音表情分析实时提示策略,试点冲突率下降28%,沟通效率提升40%。
  2.建立“执法效果大数据平台”
  整合舆情反馈与合规率数据,算法分析执法方式适用场景,提供“千人千策”建议,已在3个城市试点。
  (四)礼仪规范:制定“标准化+差异化”准则
  1.出台《行政执法礼仪规范》
  明确执法全过程“必做动作”与语言模板,如“双手递证+微笑问候”“耐心倾听不打断”。
  2.区分场景设计礼仪细节
  对特殊群体“慢语速、多重复”;对企业侧重“合规指导”;对突发事件“先控场再沟通”,特殊群体满意度提升35%。
  (五)制度保障:完善执法艺术支撑体系
  1.建立“执法艺术容错机制”
  对不违反禁止性规定的创新行为减轻追责,多个省份已出台细则,打消“怕担责不敢创新”顾虑。
  2.推行“区域化执法艺术指引”
  结合民俗与产业特点制定细则,区域执法适配度提升42%,让执法艺术更接地气。
  五、结论与展望
  行政执法艺术是“依法善治”的高阶形态,以合法性为根基、人文性为灵魂、效果性为目标,是法治政府建设的“软实力”。从“合规性执法”到“艺术性执法”的跃升,能提升效能、重塑政民关系。
  当前实践虽面临价值冲突、能力短板等挑战,但“五位一体”策略可逐步破解。未来需深化执法艺术对公信力影响量化、“执法艺术指数”评估及AI应用边界研究,实现“法律有温度,执法有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张晓云)


  作者简介
  张晓云,女,1977年生,陕西镇安人,中共党员,法学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现任商洛市委党校法学与社会治理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法理学与行政法学,系中国法学会会员,省、市相关法学会理事,商洛市“八五”普法讲师团及市委宣讲团成员。发表省级以上论文40余篇,获各级荣誉近30项。近年获市级红色教学先进个人、省级优秀现场教学教师等称号,主讲课程入选全省优秀案例课程共享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