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制度与柔性表达的融合:新时代行政执法艺术的创新实践与路径探索
——基于“政治-社会-审美”三维价值框架的分析摘要
2025年09月10日
字数:148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法治政府建设指明方向。行政执法作为法治实践的关键环节,其效能不仅体现在合法性与合规性层面,更需通过艺术化表达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本文基于新时代治理现代化要求,系统阐释行政执法艺术的核心内涵,构建“政治-社会-审美”三维价值框架,剖析当前实践瓶颈,并提出创新路径,为提升行政执法质量提供参考。
一、问题提出:执法艺术化的时代逻辑与理论价值
(一)时代背景:执法形态升级的双重驱动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行政执法面临治理需求与社会期待的双重变革。2023年国务院《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改进执法方式”作为核心任务,要求执法工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标志着我国行政执法进入“质量提升”新阶段。这一转变背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执法工作的深层要求,不仅要实现“个案合规”,更要传递法治精神、凝聚社会共识。
随着公众权利意识觉醒,对执法的评价已从“合法性判断”延伸至“情理法融合度”“人文关怀度”等维度。某地城管“鲜花执法”与“粗暴驱离”的不同反响印证了执法艺术的重要性:前者获超10万次政务平台互动点赞,后者引发信访投诉,凸显执法方式创新的紧迫性。
(二)理论界定:行政执法艺术的核心要义
行政执法艺术是执法主体在严守法律边界的前提下,通过价值调适、情感互动、策略创新等实践,实现“刚性制度”与“柔性表达”融合的活动,核心特征体现为三方面:
一是合法性基础上的创造性。在法律框架内创新方法,如“说理式执法”符合《行政处罚法》“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某省市场监管部门推行“首违不罚”清单,对28类轻微违规先教育规范,半年后合规率提升至92%。
二是多目标的协同性。统筹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如江苏环保部门“处罚+帮扶”模式,既依法处罚排污企业,又提供治污方案,使整改周期缩短40%,信访量下降35%。
三是人文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既尊重执法对象情感,又运用专业方法。
相较于传统“合规性执法”,执法艺术更强调“效果最优化”,核心是让法治精神以更易接受的方式融入社会治理。
二、行政执法艺术的价值维度:基于“三维融合”的分析框架
(一)政治价值: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载体
执法艺术是转化党的领导和法治优势为治理效能的重要载体:
1.党的领导在执法领域的具象化
通过“执法+服务”模式衔接政策落地与群众认同。某地生态环境局查处排污时,同步提供“环保合规整改指引”,既落实“绿色发展”政策,又助企业转型,一年来环保信访量下降35%,企业转型成功率提升28%。
2.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执法表达
“协商式执法”让群众充分表达意见。某市推行“执法听证前置”机制,对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先组织多方协商,群众支持率提升62%,复议诉讼率下降41%,将民主协商融入执法全过程。
(二)社会价值:基层治理的矛盾化解器
基层执法中,艺术化表达成为矛盾化解的关键:
1.社会认同的构建机制
心理学“程序正义理论”表明,过程尊重比结果公正更易获认同。北京交警“教科书式执法”视频获超2000万点赞,规范用语与耐心沟通让公众感受执法文明,构建情感认同。
2.营商环境的优化工具
“容错执法”降低市场主体成本。浙江“首违不罚+信用修复”清单对企业轻微违规先警示指导,合规整改率提升至91%,企业对执法环境满意度提高38%,实现“执法有温度,监管不缺位”。
(三)审美价值:执法文明的视觉与行为表达
执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形式美”与“行为美”中:
1.形式美的符号意义
深圳交警“荧光绿执勤服”兼具辨识度与亲和力,标准化指挥手势成为文明符号,视觉创新强化执法权威可接受性,群众好感度提升23%。
2.行为美的沟通效能
一、问题提出:执法艺术化的时代逻辑与理论价值
(一)时代背景:执法形态升级的双重驱动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行政执法面临治理需求与社会期待的双重变革。2023年国务院《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改进执法方式”作为核心任务,要求执法工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标志着我国行政执法进入“质量提升”新阶段。这一转变背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执法工作的深层要求,不仅要实现“个案合规”,更要传递法治精神、凝聚社会共识。
随着公众权利意识觉醒,对执法的评价已从“合法性判断”延伸至“情理法融合度”“人文关怀度”等维度。某地城管“鲜花执法”与“粗暴驱离”的不同反响印证了执法艺术的重要性:前者获超10万次政务平台互动点赞,后者引发信访投诉,凸显执法方式创新的紧迫性。
(二)理论界定:行政执法艺术的核心要义
行政执法艺术是执法主体在严守法律边界的前提下,通过价值调适、情感互动、策略创新等实践,实现“刚性制度”与“柔性表达”融合的活动,核心特征体现为三方面:
一是合法性基础上的创造性。在法律框架内创新方法,如“说理式执法”符合《行政处罚法》“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某省市场监管部门推行“首违不罚”清单,对28类轻微违规先教育规范,半年后合规率提升至92%。
二是多目标的协同性。统筹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如江苏环保部门“处罚+帮扶”模式,既依法处罚排污企业,又提供治污方案,使整改周期缩短40%,信访量下降35%。
三是人文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既尊重执法对象情感,又运用专业方法。
相较于传统“合规性执法”,执法艺术更强调“效果最优化”,核心是让法治精神以更易接受的方式融入社会治理。
二、行政执法艺术的价值维度:基于“三维融合”的分析框架
(一)政治价值: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载体
执法艺术是转化党的领导和法治优势为治理效能的重要载体:
1.党的领导在执法领域的具象化
通过“执法+服务”模式衔接政策落地与群众认同。某地生态环境局查处排污时,同步提供“环保合规整改指引”,既落实“绿色发展”政策,又助企业转型,一年来环保信访量下降35%,企业转型成功率提升28%。
2.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执法表达
“协商式执法”让群众充分表达意见。某市推行“执法听证前置”机制,对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先组织多方协商,群众支持率提升62%,复议诉讼率下降41%,将民主协商融入执法全过程。
(二)社会价值:基层治理的矛盾化解器
基层执法中,艺术化表达成为矛盾化解的关键:
1.社会认同的构建机制
心理学“程序正义理论”表明,过程尊重比结果公正更易获认同。北京交警“教科书式执法”视频获超2000万点赞,规范用语与耐心沟通让公众感受执法文明,构建情感认同。
2.营商环境的优化工具
“容错执法”降低市场主体成本。浙江“首违不罚+信用修复”清单对企业轻微违规先警示指导,合规整改率提升至91%,企业对执法环境满意度提高38%,实现“执法有温度,监管不缺位”。
(三)审美价值:执法文明的视觉与行为表达
执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形式美”与“行为美”中:
1.形式美的符号意义
深圳交警“荧光绿执勤服”兼具辨识度与亲和力,标准化指挥手势成为文明符号,视觉创新强化执法权威可接受性,群众好感度提升23%。
2.行为美的沟通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