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图书馆索引工作初探
2025年09月10日
字数:1298
献间的逻辑关系。如用户检索“秦岭金丝猴”时,自动推送相关科研论文、地方志记录、保护政策文件及影音资料,让用户更直观地了解文物和历史。
加大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实现索引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索引数据库,可以将索引条目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快速找到与文物相关的文献资源,为秦岭博物馆研究和展示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不但方便了用户通过计算机进行检索和查询,同时提升了数据的利用价值。注重特色资源的深度标引,如对考古报告中的器物信息进行细粒度揭示,将陶器、青铜器上的纹饰与地方志中的祭祀记载跨库链接,揭示符号背后的集体记忆,提供认同的“证据链”。
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大语言模型和图像模型,对藏品信息进行自动识别与标注,包括自动化元数据生成、多模态特征识别、语义关联标注等,从非结构化文本中准确提取关键词及摘要,以解决传统方式处理考古简报非结构化文本存在的难题,提升元数据标引的准确性和效果。且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量的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文献之间的潜在关联,为索引工作提供更深入的信息支持。从而实现索引的自动标引和分类,减少人工标引的工作量,提高索引工作的效率。如将《辋川图》数字展品与王维诗作建立互见索引,“生态标本墙”实物与相关研究论文建立对应关系等。
构建多元化与立体化索引体系。文博图书索引工作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献索引,而是将拓展到文物数字资源、多媒体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多元、立体的索引体系。例如,对玉牙璋三维模型、宋代耀州窑薄胎青釉贴塑人物渣斗高清图片、红陶人头壶视频等数字资源进行索引,达到索引工作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检索和阅读体验。如在图书索引中嵌入AR标记,扫描书目即可触发延伸内容(如龙驹古寨码头、武关VR)复原展示,方便用户全方位了解文物的特征和信息,使文献从单向查阅到沉浸式交互。这种增强式的情境体验可以将实物与虚拟信息相结合,强化观众对于展览的了解和认知,为观众创造更好地学习机会,使观众可以更轻松的方式掌握获得知识。
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随着时代变化,索引工作将更加注重用户需求,提供精准化服务。根据不同的检索需求和数据特点,调整索引的排序规则、存储方式等。设置“我的秦岭记忆”个性化标签系统,设计“秦岭文化IP索引”,关联文创产品二维码,开发AR扫描展品即时获取文献功能。通过用户画像分析(识别公众对熊猫、中药材等主题偏好),实现文献资源的智能推送,提升文旅服务效能。
索引是资源活化的关键工具,能有效连接“信息资源—研究—公众”链条。秦岭博物馆图书资料室将通过系统化整理文物、历史文献、生态数据等信息资源,规范建设索引体系,着力解决秦岭信息碎片化问题将在无形中构建一种秦岭文化秩序。同时,进一步提升秦岭博物馆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祖脉”文化中枢的功能,一体推进秦岭生态及文物保护、文化繁荣、文明传承,更好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
作者简介:
余雪梅,秦岭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文献信息资源管理。雷新锋,秦岭博物馆馆长,研究方向为博物馆事业管理。
加大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实现索引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索引数据库,可以将索引条目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快速找到与文物相关的文献资源,为秦岭博物馆研究和展示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不但方便了用户通过计算机进行检索和查询,同时提升了数据的利用价值。注重特色资源的深度标引,如对考古报告中的器物信息进行细粒度揭示,将陶器、青铜器上的纹饰与地方志中的祭祀记载跨库链接,揭示符号背后的集体记忆,提供认同的“证据链”。
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大语言模型和图像模型,对藏品信息进行自动识别与标注,包括自动化元数据生成、多模态特征识别、语义关联标注等,从非结构化文本中准确提取关键词及摘要,以解决传统方式处理考古简报非结构化文本存在的难题,提升元数据标引的准确性和效果。且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量的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文献之间的潜在关联,为索引工作提供更深入的信息支持。从而实现索引的自动标引和分类,减少人工标引的工作量,提高索引工作的效率。如将《辋川图》数字展品与王维诗作建立互见索引,“生态标本墙”实物与相关研究论文建立对应关系等。
构建多元化与立体化索引体系。文博图书索引工作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献索引,而是将拓展到文物数字资源、多媒体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多元、立体的索引体系。例如,对玉牙璋三维模型、宋代耀州窑薄胎青釉贴塑人物渣斗高清图片、红陶人头壶视频等数字资源进行索引,达到索引工作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检索和阅读体验。如在图书索引中嵌入AR标记,扫描书目即可触发延伸内容(如龙驹古寨码头、武关VR)复原展示,方便用户全方位了解文物的特征和信息,使文献从单向查阅到沉浸式交互。这种增强式的情境体验可以将实物与虚拟信息相结合,强化观众对于展览的了解和认知,为观众创造更好地学习机会,使观众可以更轻松的方式掌握获得知识。
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随着时代变化,索引工作将更加注重用户需求,提供精准化服务。根据不同的检索需求和数据特点,调整索引的排序规则、存储方式等。设置“我的秦岭记忆”个性化标签系统,设计“秦岭文化IP索引”,关联文创产品二维码,开发AR扫描展品即时获取文献功能。通过用户画像分析(识别公众对熊猫、中药材等主题偏好),实现文献资源的智能推送,提升文旅服务效能。
索引是资源活化的关键工具,能有效连接“信息资源—研究—公众”链条。秦岭博物馆图书资料室将通过系统化整理文物、历史文献、生态数据等信息资源,规范建设索引体系,着力解决秦岭信息碎片化问题将在无形中构建一种秦岭文化秩序。同时,进一步提升秦岭博物馆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祖脉”文化中枢的功能,一体推进秦岭生态及文物保护、文化繁荣、文明传承,更好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
作者简介:
余雪梅,秦岭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文献信息资源管理。雷新锋,秦岭博物馆馆长,研究方向为博物馆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