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5年09月10日
字数:1657
又在中外对比中追求比“他者”更优越的生活。纵横向的双重比较形成了生活品质不断演进的动力机制,但这一演进要符合正确价值取向,既要超越传统社会中只有少数人实现美好生活的历史形态,又不能滑向资本主义社会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泥潭。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高度统一性,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一,这是一个立足基本国情逐步推进的历史过程。我国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哪一项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第二,这是一个有先后、有差别的历史过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全国各地区以及每个人的基础、条件和禀赋都不一样,不可能所有人同时同步同等实现美好生活。实现美好生活,是一个由局部到全局的螺旋式运动过程。第三,这是一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历史过程。我们要不断制定新的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同时,美好生活的演进和跃升,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高质量发展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发展目的与发展方式的有机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根本原则。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着眼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切实把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高品质生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就是始终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牵引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依靠人民,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人民通过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坚持人民共建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核心要义。新质生产力通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推动产业体系创新升级,全面塑强适配人民需求的社会品质化供给总体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价值、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新质生产力是更可持续增效的先进生产力,通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革新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高,人民群众能够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追求更高层次的个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更彰显社会价值的先进生产力,通过新技术、新要素、新业态、新模式的创造拓展推动社会关系的改善重塑,总体增强社会的互动性与平衡性,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公平、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重要保障。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本质上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是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是瞄准“最大的不平衡”和“最大的不充分”,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方面,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有利于缓解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通过引导部分产业和人口向农村地区合理转移,推动城乡空间布局整体优化,促进城乡的功能互补与协同共进,实现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编辑/燕子(hchwyx7810@sina.com)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高度统一性,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一,这是一个立足基本国情逐步推进的历史过程。我国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哪一项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第二,这是一个有先后、有差别的历史过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全国各地区以及每个人的基础、条件和禀赋都不一样,不可能所有人同时同步同等实现美好生活。实现美好生活,是一个由局部到全局的螺旋式运动过程。第三,这是一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历史过程。我们要不断制定新的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同时,美好生活的演进和跃升,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高质量发展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发展目的与发展方式的有机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根本原则。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着眼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切实把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高品质生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就是始终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牵引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依靠人民,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人民通过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坚持人民共建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核心要义。新质生产力通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推动产业体系创新升级,全面塑强适配人民需求的社会品质化供给总体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价值、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新质生产力是更可持续增效的先进生产力,通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革新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高,人民群众能够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追求更高层次的个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更彰显社会价值的先进生产力,通过新技术、新要素、新业态、新模式的创造拓展推动社会关系的改善重塑,总体增强社会的互动性与平衡性,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公平、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重要保障。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本质上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是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是瞄准“最大的不平衡”和“最大的不充分”,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方面,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有利于缓解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通过引导部分产业和人口向农村地区合理转移,推动城乡空间布局整体优化,促进城乡的功能互补与协同共进,实现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编辑/燕子(hchwyx781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