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5年09月10日
字数:1715
野,但在理想诉求层面实现了合流,都体现出对公平、民本、和谐等美好价值的追求。受此影响,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救国方案中,大多描绘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美好愿景。马克思主义则将美好生活的实现建立在“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基础上,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形态,架起了通向“此岸世界”的桥梁,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的历史生成,并不是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力气的演进,而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需要先进力量引领的自觉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奠定根本前提;团结带领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制度根基和物质基础;团结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美好生活;团结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满足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是生产力跃升的实践指向。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动因,而人类需要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其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跃升引起的需求结构变化。伴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集中表现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是一个开放性概念,没有静止的“最美好”,只有日益增长的“更美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是“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和外延也必然会持续产生相应历史变化。
美好生活的核心要义与发展向度
美好生活是涵盖多维要素的综合概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第一,美好生活需要是“物质—精神”的多维展开。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的需要层次,既有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物质需要,也有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精神需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美好生活以“物质—精神”为基本要素结构,不断向多样化和品质化演进。第二,美好生活需要是“个人—社会”的协同共生。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基于人的“个体”特征,美好生活的实现以社会存在为前提,个人美好生活与社会美好生活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人的“类”特征,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可,因而美好生活的内涵指向社会性和共同性。美好生活在社会层面的丰富内涵,具体体现为丰裕的物质条件、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谐的社会秩序和优美的生态环境。第三,美好生活需要是“客观—主观”的双重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把人的客观创造和主观感受有机统一起来。美好生活的实现,既要从客观上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从主观上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美好生活必须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党中央在“美好生活”的基础上,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新时代新征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回应。生活品质是美好生活在较高层次上的集成和展开,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关键跃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物质型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型需要和更高层面的发展型需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既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当前需求;又要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长远目标。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既在今昔对比中追求比以往更好的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的历史生成,并不是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力气的演进,而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需要先进力量引领的自觉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奠定根本前提;团结带领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制度根基和物质基础;团结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美好生活;团结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满足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是生产力跃升的实践指向。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动因,而人类需要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其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跃升引起的需求结构变化。伴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集中表现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是一个开放性概念,没有静止的“最美好”,只有日益增长的“更美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是“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和外延也必然会持续产生相应历史变化。
美好生活的核心要义与发展向度
美好生活是涵盖多维要素的综合概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第一,美好生活需要是“物质—精神”的多维展开。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的需要层次,既有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物质需要,也有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精神需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美好生活以“物质—精神”为基本要素结构,不断向多样化和品质化演进。第二,美好生活需要是“个人—社会”的协同共生。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基于人的“个体”特征,美好生活的实现以社会存在为前提,个人美好生活与社会美好生活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人的“类”特征,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可,因而美好生活的内涵指向社会性和共同性。美好生活在社会层面的丰富内涵,具体体现为丰裕的物质条件、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谐的社会秩序和优美的生态环境。第三,美好生活需要是“客观—主观”的双重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把人的客观创造和主观感受有机统一起来。美好生活的实现,既要从客观上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从主观上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美好生活必须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党中央在“美好生活”的基础上,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新时代新征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回应。生活品质是美好生活在较高层次上的集成和展开,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关键跃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物质型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型需要和更高层面的发展型需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既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当前需求;又要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长远目标。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既在今昔对比中追求比以往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