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制度法治化让人民更有“医靠”

2025年09月10日 字数:924


  □文/李卓谦 吴亦有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首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障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专家热议政策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对相关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草案共7章50条,系统规定了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加强医疗保障基金运行管理、优化医疗保障服务、强化监督管理、健全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等内容,有效保障参保人合法权益,打牢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制度基础。
  草案有哪些亮点?哪些地方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领域专家。
  制定医疗保障法正当其时
  老百姓求医问药是民生大事,医疗保障直接关乎百姓的健康和钱包,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其法治化进程关乎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
  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2024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26亿人,按应参保人数测算,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医保药品目录扩容惠及更多患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便捷群众生活和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保基金监管。
  中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湖南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谢冰清表示,这一系列政策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对相关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我国目前调整医疗保障关系的法律主要依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及少量行政法规与司法解释,尚未建立起一套体系完备、权责清晰的医疗保障法律框架,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医疗保障法律关系和多元治理结构的现实要求。
  “因此,制定医疗保障法不仅是制度完善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医疗保障治理体系的当务之急。”谢冰清说。
  从医疗保障法立法进程看,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