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过硬检察铁军 深入推进新时代基层检察队伍建设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1776
  榆林市横山区人民检察院 杨蓉蓉 乔娜
  检察队伍建设是检察事业发展的奠基石,基层检察队伍是检察工作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榆林市横山区检察院积极引进培育适应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符合检察履职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强化政治引领、深化能力建设、推进作风建设等举措,构建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检察队伍。
  建设高素质基层检察队伍的具体举措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队伍思想根基。政治建设是检察机关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横山区检察院始终将政治理论学习作为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领导干部上讲台”“党组书记上党课”等制度化学习机制,推动全体干警在思想上对标、行动上紧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制定落实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措施,系统推进“一院一品”文化创建,《检护长城法润文旅》工作品牌获评全省检察机关优秀文化品牌,《轻罪“横”快办》《榆e枢》工作品牌荣获全市检察机关品牌建设擂台赛一等奖、二等奖。
  深化能力建设,提升队伍专业素养。横山区检察院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周五例会学习”“检察官大讲堂”等平台,围绕法律理论、公益诉讼、未成年人保护等专题展开研讨,并邀请上级院专家指导疑难案件办理。完善“传帮带”机制,由资深检察官对青年干警进行“一对一”指导,尤其在公益诉讼、民事支持起诉等领域形成经验传承。18名干警荣获“全省最美妇联执委”“全市检察侦查工作先进个人”等市级以上荣誉。
  注重实战练兵,提高检察履职能力。依托“十大法治事件”评选等活动,激励干警在办案中锤炼能力,办理的“督促保护明长城遗址行政公益诉讼案”等2个案例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办理的“秦长城遗址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获省级表彰。坚持分类管理,突出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支持检察人才撰写理论文章,6名干警撰写的理论文章入选《中国人大年鉴》《法治与社会》等期刊。
  基层检察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专业化与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传统办案模式下,基层检察院普遍存在办案骨干从检经历单一,对其他条线检察业务知识掌握不到位,办案人员综合履职能力尚未达到一体化办案要求的问题。在数字检察、知识产权检察等新兴领域,存在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检察工作现代化需求。
  培养体系针对性不足。尽管建立了“传讲+互动”培育课堂等平台,但分层分类培训的精准度仍需提升,在公益诉讼等专项领域的高质量培训不足,存在“不缺潜力但欠缺培养,不缺学历但欠缺历练”的现象。
  职业发展与激励机制不均衡。部分干警因工作压力大、待遇相对较低、晋升渠道受限,产生心理落差,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基层干警交流机会较少,一定程度导致工作动力不足。
  检察理念与现代化要求不完全适应。实践中,基层检察人员机械办案、就案办案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部分检察人员尚未树立治罪与治理并重的理念,对案件背后的社会治理问题关注不够。
  推进基层检察队伍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加强学习培训。分层分类开展覆盖“四大检察”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干警规范化办案、精细化办案水平。注重实战实训、同堂培训,着力提高干警正确运用法律政策的能力。统筹一体推进学、研、练、赛等工作,广泛开展大比武、大研讨、大练兵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打造兼具检察业务和理论研究素能的复合人才。
  打造专门办案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练、战岗位练兵活动,助推干警主动适应检察履职新要求。坚持以打造高素质办案团队为目标,突出年龄互补、专业互补、性格互补,将专门人才配备到合适岗位,建立定期沟通会议制度,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实现相互促进提升。
  强化考评管理。严格落实相关考核要求,突出“精准划分”,将全院检察干警都纳入考核体系,结合各类人员的岗位特征,分类设置不同评价考核体系,围绕工作职责全面评价业务、行政、后勤保障等工作,促进检察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树立以“考”促“干”的鲜明导向,通过全面考核干警实绩、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实现对优秀者重用、对有潜力者培养、对落后者鞭策,倒逼干警履职担当、奋发有为,营造想干事、愿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落实全面从严治检。坚持将干部作风建设作为锤炼干警思想、破解难题困境、促进担当作为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干部队伍纪律作风建设、请休假管理办法等制度机制,坚持不懈地完善制度、执行制度、应用制度,强有力地做好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