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人生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1390

 □文/马雅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老子


  年龄不饶人。人一过五十,生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人到这时候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起过去,想起自己青春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浑身是胆,什么都不怕,一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冲劲,觉着自己能改变世界。整天忙喝酒,忙挣钱,忙着往上爬。但几十年的闯荡下来,发现世界太大、太复杂,改变它太难。等到有了孩子就想着能改变孩子,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才发现改变孩子比改变世界更难。到老了才明白,自己谁也改变不了,连改变自己都是一件很难的事。人这时候,不但没了火气,也少了年轻时的轻狂,反倒是越来越成了一个胆小怕事以至逆来顺受的人,像是任谁都可以欺负。不再和人争长论短,争多论少。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再自信,以前那些你根本不去理会,觉得和你没有任何关系的疾病也开始找上门来,伺机光顾你的身体,一次又一次的不期而至,时时给你的生命发出各种警告。你时不时就会觉得,身上这里不得劲、那里不舒服,偶然间心里面就会冒出,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吓得自己吃不好睡不香的。不知不觉的,医院便成了需要经常光顾的地方,你越来越觉得活着原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眼花了,看东西挺费劲儿。牙开始松动,头发一个月不染便白的自己都看不下去。血压高血糖也高,开始在意每年的体检报告。每顿吃饭前先吃药,把吃药看得比吃饭还重。到了饭桌上,这也不敢吃哪也不敢吃,年轻时永远也吃不够的美食,再也不敢放开肚皮去吃,偶尔解个馋,放下碗就着急走路。为了一张嘴,折腾得双腿半天都不得消停。喝酒时也不再与人称英雄。工作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偶尔熬一个通宵,一个礼拜都觉得不得劲儿。这一桩又一桩猝然而来的事情都在无声地告诉你,你这是真的老了。
  “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人一过五十,便领悟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深切,做事“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古人讲,人生70古来稀。说明人活到70岁已经算是接近生命极限了。人终究无法预测自己生命的长度,但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生命的最终结果。如今人的寿命比过去长了,但活过百岁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一般人一但过了五十,也算是黄土埋了半截身子的人,不管你愿不愿意,已经在死亡的路上走过一多半了。
  生命最后都要输给岁月,人都是在岁月中老去的。从生到死,反映在时间上是一个过程,反映在空间上就是一段距离,这个过程和距离就是一个人的人生。
  老和死是相关相联的,在传统的风俗习惯里,若有老人死了,认为说死不吉利,把老人死了称为“老去了”。可见老与死近在咫尺,随时可能发生转换,老了会死,死了就永远老了。杨绛说,“老”与“死”是不同的,病是外加的,临时性的,不论久病、多病,可以治愈。老却是自身的,是生命日渐萎弱,以至熄灭。
  人都喜欢生,想能永运活下去;都不喜欢死,也都不想死,但又不得不面对死。谁也不能永远活着,谁也不能永远不死。生命一但启动,死亡便变得无可阻挡。曹操在《龟虽寿》里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生和死一样没有止境,没有穷尽。生就意味着死,意味着向死亡出发,这是每个生命最终都要面对的结果。医者抑或凭一双妙手可以有限地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却无法更改这一结果。生死对每个人都很公平,不是谁有钱谁地位高就可以不死,谁没有钱谁卑微谁就得死。
  长生不老,是每个活着的人梦寐以求的。《东坡志林》讲了一则海屋添筹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