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AI数字人”应用透明化合规化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1012

□ 文/赵丽 宋昕怡
专家:细化技术标准让“AI数字人”透明化合规化。
“生西红柿和生黄瓜不能一起吃了!黄瓜中的分解酶会破坏维生素C,一起吃轻则影响西红柿中维生素C的吸收,重则可能导致腹泻、肠胃不适甚至食物中毒。”电话那头,母亲说得头头是道,电话这头的赵女士却听得一头雾水。
随即,母亲发来一则视频。赵女士回忆说:“一位满头花白头发、身着白大褂的‘医生’在视频里侃侃而谈‘养生秘籍’,甚至宣称‘清淡饮食就是只吃素食,完全不吃肉’。我妈把这个‘医生’的话奉为圭臬。”但赵女士仔细查看后,在视频右下角发现一串几乎透明的标注——“此视频由AI辅助生成”。
很多人担忧:真人、“数字人”傻傻分不清楚,背后是肖像权侵权乃至敲诈、诈骗等违法犯罪的风险隐患。
是否数字人难辨别
在重庆读大学的郑媛浏览某社交平台时,刷到一则帖子——照片里的女生外形温婉可人,穿搭清爽时尚,很夺人眼球。郑媛点赞并关注了该账号。但不多时,郑媛却刷到另一名博主揭露用“AI生成人”起号的内容,被打假的恰恰是她先前所关注的这个账号。“我仔细翻阅了那个女生的账号主页,她并未标明使用AI技术,还在评论区亲切地与其他用户互动。”面对这样的局面,郑媛说自己也“糊涂了”。她后来观察了一个多星期,找到了该账号图片确为AI生成的证据——有网友在其他账号上发现了妆容和衣着几乎一样的“数字人”,而人物介绍却完全不同。
习惯在直播间购物的北京市民李菲说,自己经常误入“数字人”直播间,“数字人”主播侃侃而谈介绍商品,手部动作还能随着她说话的节奏不断变动,声音流畅而自然。
袁伟(化名)是某985高校计算机系研究生。他告诉记者:“现在一些AI大模型生成的图,别说中老年人会误以为真,很多没怎么接触过AI技术的年轻人都不见得能分辨真假。”
他随即为记者演示,向某AI软件输入指令“帮我生成图片:一个容貌姣好的女性,精细的皮肤纹理,室外自然光”,随即生成的图片与真人照片相差无几,如果不是右下角自带的水印,只让人觉得是一张普通的美女照片。“如果说早期的AI软件大多不能生成自然的手指和人体比例,现在技术进步得很快,生成的手指和人体比例已经比较像样了,更加大了分辨的难度。”“这样的AI生成图片或视频,如果不作标识提示,会让很多人信以为真。”袁伟说。
大量账号未作标识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注意到一名为“××AI打假人”的账户,其发帖称自己将致力于“揪出纯AI生成的内容博主,帮小白识别真伪”,还表示“关注了很多AI生成非真实的帅哥美女”。
在其关注列表里有300多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