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护陕南韵 协同立法谱新篇
——“三市协同立法助力陕南民歌保护发展”获评全省年度法治事件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920

□ 文/段文贞
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协同立法,是全省首次民歌跨区域协同立法,也是全省首次文化领域协同立法,为陕南民歌资源的协同保护传承提供了法治保障,也为探索区域治理和区域协调发展路径提供了法律指引。
7月初,陕西省“2024年度法治人物”暨“2024年度法治事件”发布仪式在西安举办。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报送的“三市协同立法助力陕南民歌保护发展”项目,成功获评陕西省“2024年度法治事件”。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协同立法,是全省首次民歌跨区域协同立法,也是全省首次文化领域协同立法,为陕南民歌资源的协同保护传承提供了法治保障,也为探索区域治理和区域协调发展路径提供了法律指引。
创新探索,立法护航民歌保护
陕南民歌历史悠久,是陕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陕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其传承发展面临创新乏力、人才断层、传播不足等困境。如何让陕南民歌这一珍贵文化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和创新发展?将民歌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成为安康破解传统文化传承难题的关键举措。
紫阳民歌、旬阳民歌作为安康陕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歌词借喻巧妙,方言韵味独特,旋律优美婉转,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康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地方民歌资源保护传承,2023年5月,安康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立法工作专班,启动《安康市紫阳民歌保护与传承条例》制定工作。制定中紧扣民歌保护发展实际需求,将长远发展战略细化为具体条款,为安康传统文化保护发展筑牢法治根基。2023年12月条例草案完成一审,计划2024年8月提交审议表决。至此,安康民歌保护立法先行先试已初见雏形。
该项立法工作自开展之初就受到省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考虑到陕南三市地域相邻、文化交融,民歌文化合作发展基础较为成熟,省人大常委会提议以《安康市紫阳民歌保护与传承条例》为蓝本,安康联合汉中、商洛开展陕南民歌跨区域协同立法,通过整合立法资源,共抓大保护,进一步扩大陕南民歌文化的整体影响力。自此,三地开启了陕南民歌保护“协同共治”新征程。
协同立法,三市联动凝聚共识
2024年6月,在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牵头下,陕南民歌协同立法协调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