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点”承载“大民主”

——渭南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1393
  □文/刘桃李

 “小站点,大民主”——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层表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列为“七个聚焦”之一,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人大代表联络站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渭南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基层实际,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优势,成为人大代表与群众共议、共商、共决的有效载体,推动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起“大门常开、代表常在、群众常来、实事常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常态。
  建好“小站点”,构建民主大网络
  建好人大代表联络站是发挥站点“连心桥”作用的前提。在陕西省渭南市,分布着564个人大代表联络站。从城市社区到偏远乡村,人大代表在这里倾听民声、汇聚民智、解决民忧,让民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群众身边可感可触的生动实践。
  站点设置全覆盖
  民意在哪里,人大代表联络站就建在哪里,代表履职发力点就在哪里。渭南市人大常委会按照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要求,全面提速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1个市级、7个县级、136个镇(街道)、418个村(居、企业)和2个产业代表联络站,实现镇街全覆盖,全市1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站履职,常态化开展学习培训、接待群众、办理建议及履职活动,打通了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陕西省首家市级人大代表联络站
  2024年8月,渭南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在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这是陕西省首家市级人大代表联络站,由渭南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直接负责。该联络站入驻全国及省市人大代表42名,定期组织驻站人大代表开展联系群众、调研视察等活动;定期研究梳理收集到的企业、群众意见和建议,并转交有关职能部门办理,努力把代表联络站打造成代表履职的新平台、为民服务的新窗口、民主建设的新阵地。
  打造“一站一特色”品牌矩阵
  在站点布局方面,渭南市创新打造“一站一特色”品牌矩阵。全市11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立足区域实际,根据代表特长、行业特站点布局,因地制宜设置了不同类型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如服务三农示范站、文旅融合示范站、乡村文明示范站等,实现“一站一特色”。白水县依托苹果产业优势,率先建立县级苹果行业代表联络站;华州区针对工业园区特点,专门建立重点企业代表联络站。这些各具特色的联络站,如同一个个“微细胞”,织起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网络”,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渭南大地上焕发出蓬勃生机。
  创新“微机制”,激活民主强效能
  加强常态化管理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在代表联络站常态化管理方面要求,各镇(街道)中心联络站每季度开展集体活动不少于2次,村(社区、企业)联络站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4名代表。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大代表,以代表身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参加联络站活动。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每年接待人民群众、进站活动不少于4次,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每年联系基层人大代表、参加联络站活动不少于2次。在此基础上,各县区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方式。如富平县制定《人大代表联络站考核评优办法》,建立联络站活动“月报告”制度等,推动代表联络站争先创优。
  创新推进“联络站+”模式
  渭南市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核心,结合各项中心工作,探索运用“联络站+产业”“联络站+项目”“联络站+服务”等多种形式,推进代表联络站提档升级,充分发挥代表联络站的作用。如富平县坚持“特色化、效能化发展”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