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十年立法路: 用法治之笔勾勒秦巴发展新图景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1782
进行文化领域协同立法,2025年3月,安康、汉中、商洛三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同步施行,从保护与传承、传播与发展、法律责任等方面对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进行了全面规范,这也是全国首次针对民歌开展的地方立法,并成功获评2024年度陕西省十大法治事件。
全国首部生态旅游专项法规《安康市生态旅游促进条例》的诞生,为安康文旅产业按下“加速键”。《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规范了富硒农产品标准,带动富硒产业年综合产值突破760亿元。《安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条例》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影视、文创等产业融合发展,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安康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致力于解决安康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管理的突出问题,挖掘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社会治理 用法治标尺校准城市“文明刻度”
养犬牵绳、牌匾规范、斑马线前礼让……这些细微处的变化,藏着安康社会治理的法治密码。十年间,立法从约束到引导,让城市运行更有序、市民生活更舒心。
《安康市户外广告设施和牌匾标识管理条例》自2024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来,为安康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积极而深刻的变化。条例通过法治的引领与规范作用,促使各相关主体依法履行职责,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公正性与权威性,为安康市打造更加整洁、美观、有序、安全的城市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康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施行,恰似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文明启蒙。它将那些社会广泛认同、实践相对成熟、操作切实可行的道德要求,上升为具有刚性约束的法律规范,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与社会文明水平的关键抓手。如今,街头巷尾的烟头悄然减少,公交车上的让座愈发普遍,这些细微变化的背后,正是条例滋养下文明自觉的生动体现。
民生立法 让法治阳光照进群众“柴米油盐”
法治的温度藏在解决民生痛点的细节中。十年间,安康立法始终盯着群众的“急难愁盼”,聚焦“小切口”立法,制定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既抓准了地方发展“痛点”,也紧扣群众所需。
《安康物业服务与管理条例》直面物业服务与管理活动中实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法的形式确立党建引领、属地管理、部门监管、社区治理的管理架构,体现了安康市情特色和责任担当。今年6月,安康荣投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因存在限制业主购水、物业服务质价不符和服务问题拒不整改等违规行为,汉滨区依据该条例规定,责令开发建设单位对康城雅园小区物业服务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将荣投物业依法依规清理出康城雅园小区。
《安康市反餐饮浪费办法》分别对反餐饮浪费的原则和要求、政府及部门职责、各类主体责任、激励和约束措施、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引导个人和家庭树立正确消费理念,坚决制止浪费行为。如今,在安康大街小巷的餐馆里,服务员主动提醒“够吃了,不够再点”已成常态,餐饮浪费现象较办法实施前明显减少。
机制创新 让每部法规都带着“民意温度”
高质量立法,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十年间,安康探索出“三位一体”立法协作机制、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后评估等“组合拳”,让每部法规都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保护生态环境做得好就应该给予奖励,破坏环境的必须受到惩罚!没想到我们村上提的这条建议真的被写进条例了!”作为汉阴县蒲溪镇盘龙村立法信息采集点的群众代表,刘忠秀指着《安康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兴奋地说道。安康市全力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在全市范围内精心设立了1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在立法机关与基层群众之间搭建起一座“连心桥”,让立法工作更贴近实际、凝聚民智、惠及民生。
在完善立法工作格局方面,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建立了人大与政府之间、人大内部各机构之间、市人大与各县人大之间密切合作的“三位一体”立法协作机制,让法规从起草到出台,效率提升近一倍。开展立法后评估,是安康市提升立法质量水平的重要举措,2022年5月,对《安康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的后评估发现“禁放区划定过宽”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及时提醒有关部门纠正,推动条例施行回归到“分区域、分时段管控”的立法原意上来,既减少了污染,又兼顾了民俗需求。
十年立法路,是安康从“制度探索者”到“治理示范者”的成长史。未来,随着秦巴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立法的推进,这部“法治图景”将继续铺展,在秦巴山下、汉江之畔,法治护航的幸福安康,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
全国首部生态旅游专项法规《安康市生态旅游促进条例》的诞生,为安康文旅产业按下“加速键”。《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规范了富硒农产品标准,带动富硒产业年综合产值突破760亿元。《安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条例》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影视、文创等产业融合发展,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安康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致力于解决安康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管理的突出问题,挖掘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社会治理 用法治标尺校准城市“文明刻度”
养犬牵绳、牌匾规范、斑马线前礼让……这些细微处的变化,藏着安康社会治理的法治密码。十年间,立法从约束到引导,让城市运行更有序、市民生活更舒心。
《安康市户外广告设施和牌匾标识管理条例》自2024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来,为安康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积极而深刻的变化。条例通过法治的引领与规范作用,促使各相关主体依法履行职责,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公正性与权威性,为安康市打造更加整洁、美观、有序、安全的城市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康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施行,恰似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文明启蒙。它将那些社会广泛认同、实践相对成熟、操作切实可行的道德要求,上升为具有刚性约束的法律规范,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与社会文明水平的关键抓手。如今,街头巷尾的烟头悄然减少,公交车上的让座愈发普遍,这些细微变化的背后,正是条例滋养下文明自觉的生动体现。
民生立法 让法治阳光照进群众“柴米油盐”
法治的温度藏在解决民生痛点的细节中。十年间,安康立法始终盯着群众的“急难愁盼”,聚焦“小切口”立法,制定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既抓准了地方发展“痛点”,也紧扣群众所需。
《安康物业服务与管理条例》直面物业服务与管理活动中实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法的形式确立党建引领、属地管理、部门监管、社区治理的管理架构,体现了安康市情特色和责任担当。今年6月,安康荣投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因存在限制业主购水、物业服务质价不符和服务问题拒不整改等违规行为,汉滨区依据该条例规定,责令开发建设单位对康城雅园小区物业服务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将荣投物业依法依规清理出康城雅园小区。
《安康市反餐饮浪费办法》分别对反餐饮浪费的原则和要求、政府及部门职责、各类主体责任、激励和约束措施、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引导个人和家庭树立正确消费理念,坚决制止浪费行为。如今,在安康大街小巷的餐馆里,服务员主动提醒“够吃了,不够再点”已成常态,餐饮浪费现象较办法实施前明显减少。
机制创新 让每部法规都带着“民意温度”
高质量立法,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十年间,安康探索出“三位一体”立法协作机制、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后评估等“组合拳”,让每部法规都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保护生态环境做得好就应该给予奖励,破坏环境的必须受到惩罚!没想到我们村上提的这条建议真的被写进条例了!”作为汉阴县蒲溪镇盘龙村立法信息采集点的群众代表,刘忠秀指着《安康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兴奋地说道。安康市全力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在全市范围内精心设立了1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在立法机关与基层群众之间搭建起一座“连心桥”,让立法工作更贴近实际、凝聚民智、惠及民生。
在完善立法工作格局方面,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建立了人大与政府之间、人大内部各机构之间、市人大与各县人大之间密切合作的“三位一体”立法协作机制,让法规从起草到出台,效率提升近一倍。开展立法后评估,是安康市提升立法质量水平的重要举措,2022年5月,对《安康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的后评估发现“禁放区划定过宽”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及时提醒有关部门纠正,推动条例施行回归到“分区域、分时段管控”的立法原意上来,既减少了污染,又兼顾了民俗需求。
十年立法路,是安康从“制度探索者”到“治理示范者”的成长史。未来,随着秦巴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立法的推进,这部“法治图景”将继续铺展,在秦巴山下、汉江之畔,法治护航的幸福安康,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