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十年立法路: 用法治之笔勾勒秦巴发展新图景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1065

2015年,地方立法权的“钥匙”交到安康手中。十年来,安康市人大常委会锚定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先后制定出台18部地方性法规,在秦巴腹地这片热土上,以法规条文为笔、以实践探索为墨,勾勒出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为推动安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生态立法 为秦巴山水系上“法治安全带”
绿色、生态是安康最大的资源和资本,是全市人民最大最长远的利益。2016年首次征集立法规划意见,优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形成共识。
《安康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是安康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颁布的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开创了安康市地方立法的先河。至此,安康市的立法工作,从最初的“新手上路”逐步走向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地处汉江上游的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以良法善治保障汉江水质安全,是安康人民确保一泓清水北上的神圣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2023年3月,《安康市汉江水质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为打赢这场水质保卫战筑牢了法律基石。条例落地即见效,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迅速铺开,仅在两个月内,汉滨区中心城区就成功劝离江边洗衣等可能影响水质的行为557起。
在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康市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为这片生物基因库竖起了“禁入牌”。《安康市河道管理条例》则化身尽职的“河道管家”,规范着采砂、排污等行为,让每条支流都成为汉江的“清洁毛细血管”。而《安康市生态文明促进条例》的施行,更将生态保护从单点管控升级为系统治理,推动产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安康有了具体的制度载体。
文旅立法 让特色资源在保护中“活”起来
“硒”望无限的土壤、汉调二黄的古韵、陕南民歌的悠扬、红色遗址的厚重……安康的文旅资源,是散落在秦巴山水间的活化石。如何让它们从养在深闺的状态中走出来,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合理利用,达成守护与开发的平衡?立法,给出了实在的解决方案。
在安康流传广泛的汉调二黄,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不少人大代表呼吁通过立法方式对汉调二黄艺术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启动立法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安康市汉调二黄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于2024年6月颁布施行。“汉调二黄保护传承立法了,意味着今后汉剧的传承发展有了法律依据,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84岁高龄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发芸激动地说,条例的出台让她看到了汉剧传承的曙光。
陕南民歌是陕南及其周边地区人民抒发情感、愉悦精神的重要载体,擦亮陕南民歌这个精神名片,对提升陕南三市美誉度,促进三秦大地文化事业均衡发展具有巨大作用。陕西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