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地方立法新在哪儿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1664
巷”的第一视角,实时在大屏幕上显示:遇到行人会自动避让,碰上复杂路况能自主规划路线……流畅的行驶表现与精准的配送执行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已经在约200个城市布局超千台无人车,累计处理订单超1亿单,覆盖快递、电商、社区团购等高频场景。”九识智能相关负责人说。
“聚集战略性新兴业态,我们制定《苏州市智能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苏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陈雪珍说,这部条例对产业发展、推广应用、安全保障等方面作出规定,还支持智能车联网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前沿技术和跨行业联合技术攻关。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间差、空白区。通过推进新兴领域立法,地方立法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让创新从“襁褓”阶段就得到细心呵护和成长空间。
“《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帮助我们的技术走出了‘实验室’。”在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创始人骆威说,该条例明确全链条转化机制,精准破解其所在的医疗器械行业的转化难题。
从科技金融服务到知识产权保护,《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推动科技创新成为苏州发展“最大增量”,助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杭州有一条“科创大走廊”,每年诞生企业主体约两万家,“杭州六小龙”有一半从这里走出。为了打破行政区划条条框框,杭州制定《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条例》。
“立法赋能产业平台,提供数字经济发展支撑。”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法工委主任陈马多里说,大走廊秉承“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服务理念,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厚。
关键词:“小快灵”
立足“小切口”,及时回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
在浙江湖州,世代相传的“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桑基鱼塘生态模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当地桑基鱼塘系统却逐渐萧条,功能逐渐退化。
“立法保护桑基鱼塘系统,就是传承生态传统、弘扬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湖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贤龙说,2022年将其列入立法计划,2023年就制定了《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
该规定实施两年来,桑基鱼塘不仅“回来了”,还有了新升级:经过育种,桑树变矮了,更利于农业管理;除了桑基鱼塘,还创造性开发出“油基鱼塘”“果基鱼塘”“菜基鱼塘”等新模式。“过去一斤鱼卖十几元,如今‘生态鱼’的牌子打响了,每斤能卖三四十元!”湖州市南浔区人大代表、荻港渔庄总经理倪威说。
“湖州最动人的色彩是绿色,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孙贤龙介绍,除了《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的系统性规定,湖州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小步快走”,基本每年都制定“小快灵”法规,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权限。
与传统餐饮服务相比,这些年迅速发展的网络餐饮服务,因链条长、环节多、隐蔽性强,食品安全风险相对更高,监管难度更大。如何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在江苏常州市新北区的龙虎塘街道人大代表之家,一本《常州市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若干规定》醒目地摆放着。“这是全国最早专门规范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的地方性法规之一,我们当时都参与了立法意见征集。”新北区人大龙虎塘街道工委主任钱炯自豪地说。
随着立法的完成,相关配套规定和举措也及时跟上。今年,相关部门依法累计责令整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503家,行政处罚128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在公共安全、基层治理领域立足‘小切口’、做足‘小快灵’。”常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云萍说,从推行使用公筷公勺,到加强租赁厂房安全管理,常州近年来在立法选题和法规制度设计时,增强立法的时效性,及时回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金点子”
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立法成为群众“身边事”
“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我们以‘立法+行业’搭了一座‘桥’。”上海上正恒泰(苏州)律师事务所主任徐黎宏说,该所作为联系点不只发挥专业优势,还积极借用“外脑”成立“地方立法研究中心”,让立法意见建议更切合法律实务。
说着,徐黎宏拿起正在征求立法
“聚集战略性新兴业态,我们制定《苏州市智能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苏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陈雪珍说,这部条例对产业发展、推广应用、安全保障等方面作出规定,还支持智能车联网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前沿技术和跨行业联合技术攻关。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间差、空白区。通过推进新兴领域立法,地方立法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让创新从“襁褓”阶段就得到细心呵护和成长空间。
“《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帮助我们的技术走出了‘实验室’。”在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创始人骆威说,该条例明确全链条转化机制,精准破解其所在的医疗器械行业的转化难题。
从科技金融服务到知识产权保护,《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推动科技创新成为苏州发展“最大增量”,助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杭州有一条“科创大走廊”,每年诞生企业主体约两万家,“杭州六小龙”有一半从这里走出。为了打破行政区划条条框框,杭州制定《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条例》。
“立法赋能产业平台,提供数字经济发展支撑。”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法工委主任陈马多里说,大走廊秉承“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服务理念,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厚。
关键词:“小快灵”
立足“小切口”,及时回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
在浙江湖州,世代相传的“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桑基鱼塘生态模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当地桑基鱼塘系统却逐渐萧条,功能逐渐退化。
“立法保护桑基鱼塘系统,就是传承生态传统、弘扬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湖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贤龙说,2022年将其列入立法计划,2023年就制定了《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
该规定实施两年来,桑基鱼塘不仅“回来了”,还有了新升级:经过育种,桑树变矮了,更利于农业管理;除了桑基鱼塘,还创造性开发出“油基鱼塘”“果基鱼塘”“菜基鱼塘”等新模式。“过去一斤鱼卖十几元,如今‘生态鱼’的牌子打响了,每斤能卖三四十元!”湖州市南浔区人大代表、荻港渔庄总经理倪威说。
“湖州最动人的色彩是绿色,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孙贤龙介绍,除了《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的系统性规定,湖州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小步快走”,基本每年都制定“小快灵”法规,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权限。
与传统餐饮服务相比,这些年迅速发展的网络餐饮服务,因链条长、环节多、隐蔽性强,食品安全风险相对更高,监管难度更大。如何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在江苏常州市新北区的龙虎塘街道人大代表之家,一本《常州市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若干规定》醒目地摆放着。“这是全国最早专门规范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的地方性法规之一,我们当时都参与了立法意见征集。”新北区人大龙虎塘街道工委主任钱炯自豪地说。
随着立法的完成,相关配套规定和举措也及时跟上。今年,相关部门依法累计责令整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503家,行政处罚128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在公共安全、基层治理领域立足‘小切口’、做足‘小快灵’。”常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云萍说,从推行使用公筷公勺,到加强租赁厂房安全管理,常州近年来在立法选题和法规制度设计时,增强立法的时效性,及时回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金点子”
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立法成为群众“身边事”
“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我们以‘立法+行业’搭了一座‘桥’。”上海上正恒泰(苏州)律师事务所主任徐黎宏说,该所作为联系点不只发挥专业优势,还积极借用“外脑”成立“地方立法研究中心”,让立法意见建议更切合法律实务。
说着,徐黎宏拿起正在征求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