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引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5年07月10日 字数:1386
  □文/李小雁 张永珍 彭莉君 
  本文深入探寻陕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的独特作用,抽丝剥茧般分析现存困境,并精心谋划改进路径,旨在凭借强化党建引领这一有力抓手,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铺就坦途,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2025年2月23日,一份重磅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震撼发布。文件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乡村”这段话,字字千钧。它聚焦深化农村改革与乡村全面振兴两大关键议题,全方位布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体系里的引领地位,瞬间被凸显出来,也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精准锚定前行方向。
  新时代浪潮之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其意义重大且深远。这不单单是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由之路,更是深化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农村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成绩卓著,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污染防控体系日益完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成功打造出别具一格的“陕西模式”。然而,深入调研后却发现,部分村镇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动力略显不足,尤其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建设层面,短板突出,亟待补齐。
   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
  
政治功能“疲软”,行动缺乏“主心骨”。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面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创新理念,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陕西省党校2023年调查数据显示:42.7%的受访干部无法完整阐释《秦岭生态保护条例》核心条款,政策转化能力指数仅63.5分(满分100)。在政策落实阶段,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学习,也只是浮于理论,难以落地生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还有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生态政绩观严重跑偏,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工业密集的关中地区为例,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占比大,可在2022年,仍有13个乡镇罔顾生态红线,违规引入高污染项目,一门心思追求GDP,全然不顾生态价值,立场严重偏移。
  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欠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时,理解不透彻、执行很生硬,完全脱离当地实际。像个别地区在畜禽禁养区划定、退林还耕工作中,不做调研,盲目照搬照抄,机械化执行,导致工作推进困难重重。
  组织功能“失位”,引领缺乏“向心力”。基础党建工作敷衍了事,“三会一课”制度执行不到位,党内生活质量低下,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难以有效发挥,部分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2023年陕西省委组织部年度报告显示,65%的村党支部会议政务议题占比超60%,党建专项经费使用率仅48.7%。如此一来,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这些支部和党员对生态政策理解滞后,创新技术运用生疏,低碳行为示范更是无从谈起。
  一些支部和党员干部为了追求政绩,全然不顾财力民力,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一心追逐经济利益,严重阻碍生态文明建设步伐。2023年自然资源部通报的案例中,关中某县豪掷1200万打造“仿古门楼群”,致使300亩基本农田非粮化。更有甚者,一些基层党员干部默许城区高污染企业和垃圾向农村转移,咸阳某村就承接了城区建筑垃圾,使得耕地复垦成本大幅增加。
  随着信息时代飞速发展,部分基层党组织在运用宣传载体进行正面宣传教育,以及处置负面信息、舆情时,能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