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管理人制度加速落地

2025年07月10日 字数:1221

年之后能够合法地传承给最亲近的人。
  陈凯介绍说,本案中,黄先生在妻子和女儿相继离世后,成为孤寡老人。虽无父母、配偶、子女等第一顺位继承人,但他的兄弟姐妹还在世。如果黄先生未订立有效遗嘱,其离世后遗产将由尚在世的兄弟姐妹作为第二顺位继承人依法继承,而外甥并不在法定继承人范围内,无法实现他将财产留给外甥的意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黄先生选择通过遗嘱的形式,明确将自己的财产赠与外甥,这一决定不仅是对财产的合理分配,更是对外甥多年来悉心照料的情感回馈。”
  白皮书显示,2024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遗嘱登记总量为40176份,空巢老人超过六成,其立遗嘱的主要目的是简化继承手续或避免家庭纠纷,其中11.59%的老人选择将财产留给孙辈等非法定继承人,反映出传统继承模式的突破。陈凯介绍说,大城市虹吸效应催生“老年留守”现象,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成为空巢、孤寡老人遗嘱规划的重要区域,这三地空巢老人遗嘱登记量占比超77%。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指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应对老龄化挑战,要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的格局下,推动遗嘱服务与养老保障、法律援助等领域融合,构建“老有善养”的立体化保障体系。
  “我们深知,每一份遗嘱背后都承载着家庭和谐与社会文明。公益遗嘱服务不仅实现老年人‘我的财产我做主’的愿望,更能通过提前规划减少继承纠纷,让亲情在法治框架下更加温暖。”于建伟说。
  生前预嘱立法的地方探索
  2023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新修订的《条例》规定,收到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提供具备条件的患者生前预嘱的,医疗机构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思表示。
  这是我国首个将生前预嘱以立法形式确立的条款,深圳也由此成为我国首个实现生前预嘱立法的地区。
  76岁的刘女士家住深圳,在丈夫离世后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经常参与义工服务和公益事业。一次偶然机会,刘女士通过中华遗嘱库的公益普法活动了解到遗嘱服务,深入咨询后发现传统遗嘱聚焦身后的财产分配,无法满足自己对老年医疗和养护的需求。在中华遗嘱库咨询专家的建议下,刘女士决定在中华遗嘱库订立安心预嘱,希望在生命尽头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同时也减轻年老时因病痛给子女带来的压力。
  “刘女士的这一决定,体现了对自己生命尊严的尊重,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以这种方式来规划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陈凯说。
  杨立新指出,新修订的《条例》施行后,当个人的意愿与亲属的意愿相矛盾时,法规会保护个人的意愿。“中华遗嘱库公益项目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把法律法规文本转化为民众可触达的实践工具,它的意义不仅在于避免遗产纠纷,更承载着财富与情感的双重传承使命,这是生者对世界的最后告白,也是对社会安定团结的深远贡献。”
  编辑/李程(lcpup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