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视角下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析
2025年07月10日
字数:1491
至九十年代末1978-1999年)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恢复发展,教师队伍面临市场经济冲击、价值观念多元化等新挑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规范成为迫切需求。1984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考核的暂行规定》中明确了教师职责,包含“教书育人”的要求。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和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具有里程碑意义,《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应履行的义务,包括“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等,这些规定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法律基础,而《教育法》中也规定了教师应具备良好思想品德。1997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育部首次专门针对高校教师制定的比较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思想政治、业务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师德师风建设开始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法治化发展与构建阶段(二十一世纪初期2000-2015年)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加速和高校规模扩张,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是首次以“师德建设”为主题制定的专门文件,强调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首要依据。2011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条规范。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作为标志性文件,首次系统提出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框架,并提出“红七条”师德禁行行为,首次明确规定“师德一票否决”的具体情形和操作办法,这是师德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师德师风建设从制定规范转向构建长效机制,从倡导性向约束性、惩戒性转变。
(四)法治化深化与成熟阶段(2018年至今)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首次在国家最高政策层面明确提出“突出师德”,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同年颁布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是教育部针对新时代新要求制定的最新、最具体的行为规范。同时《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配套出台,使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有章可循。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再次强调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随后各地方和高校层面细化落实各项制度,形成了国家—省级—高校三级联动的制度体系。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定位提升、准则细化、制度配套、体系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三、当前高校师德师风现状及问题
虽然师德师风顶层设计日益完善,但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问题挑战依然严峻,体现在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化、失范形式多样、制度执行不足等方面。
(一)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化
当前,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社会浮躁风气、价值观多元化均对校园产生冲击,部分教师价值取向功利化,少数教师政治信仰不坚定,理想信念动摇,甚至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此外,高校现有考核机制导致普遍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在评价指挥棒影响下,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对教学投入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价值塑造、人格培养不够重视,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现象。
(二)师德失范时有发生,形式变化多样
近年来,党中央和教育部通过发布文件和提出建议,不断明确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价值,但即便如此,违背师德师风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譬如抄袭剽窃、伪造篡改数据、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仍是问题。师生关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恢复发展,教师队伍面临市场经济冲击、价值观念多元化等新挑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规范成为迫切需求。1984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考核的暂行规定》中明确了教师职责,包含“教书育人”的要求。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和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具有里程碑意义,《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应履行的义务,包括“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等,这些规定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法律基础,而《教育法》中也规定了教师应具备良好思想品德。1997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育部首次专门针对高校教师制定的比较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思想政治、业务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师德师风建设开始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法治化发展与构建阶段(二十一世纪初期2000-2015年)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加速和高校规模扩张,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是首次以“师德建设”为主题制定的专门文件,强调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首要依据。2011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条规范。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作为标志性文件,首次系统提出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框架,并提出“红七条”师德禁行行为,首次明确规定“师德一票否决”的具体情形和操作办法,这是师德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师德师风建设从制定规范转向构建长效机制,从倡导性向约束性、惩戒性转变。
(四)法治化深化与成熟阶段(2018年至今)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首次在国家最高政策层面明确提出“突出师德”,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同年颁布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是教育部针对新时代新要求制定的最新、最具体的行为规范。同时《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配套出台,使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有章可循。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再次强调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随后各地方和高校层面细化落实各项制度,形成了国家—省级—高校三级联动的制度体系。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定位提升、准则细化、制度配套、体系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三、当前高校师德师风现状及问题
虽然师德师风顶层设计日益完善,但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问题挑战依然严峻,体现在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化、失范形式多样、制度执行不足等方面。
(一)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化
当前,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社会浮躁风气、价值观多元化均对校园产生冲击,部分教师价值取向功利化,少数教师政治信仰不坚定,理想信念动摇,甚至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此外,高校现有考核机制导致普遍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在评价指挥棒影响下,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对教学投入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价值塑造、人格培养不够重视,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现象。
(二)师德失范时有发生,形式变化多样
近年来,党中央和教育部通过发布文件和提出建议,不断明确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价值,但即便如此,违背师德师风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譬如抄袭剽窃、伪造篡改数据、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仍是问题。师生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