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视角下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析
2025年07月10日
字数:1505

□文/西北大学课题组
在全面推动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必须通过强化师德规范、完善体制机制等有效途径筑牢师德师风建设防线,从而为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把依法治校与立德树人统一起来。在全面推动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必须通过强化师德规范、完善体制机制等有效途径筑牢师德师风建设防线,从而为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价值
立足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保障,更是培育新时代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一)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作出明确要求。缺乏师德支撑的教师队伍,如同失去导航的船只,无法实现教育本质目标。我国《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师德要求细化为32条可观测指标,占教师专业标准权重的47%,远超教学能力占比。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绝非教师队伍建设的“附加题”,而是决定队伍建设成败的“必答题”。在建设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唯有将师德师风熔铸为教师队伍的精神基因,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质变。
(二)师德师风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立德树人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而在培育人才的全过程中,师德师风影响极其重要。师德师风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递升华为价值塑造与人格养成的系统工程,并深刻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师德师风在育人过程中带来的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价值引领的“精神基因”,更是中华文明“师道”传统在现代社会的赓续。
(三)师德师风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立德”是根本。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育改革全局的突出位置,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保证。作为价值引领的“魂”,师德师风确保教育改革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作为质量保障的“基”,师德师风能够激发教师内在动力,提升教育实效。作为评价改革的“尺”,师德师风确保引导教师聚焦主责主业,潜心教书育人。教育改革,必先正师德、树师风,这是灵魂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石。
二、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法治化进程
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制度政策的演进与形成是一个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并不断深化、细化和制度化的过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其发展脉络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初步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师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教师被尊称为“人民教师”,强调奉献精神,核心要求是“又红又专”,即政治立场坚定与业务能力精湛相结合。虽然这段时期没有专门的师德师风法规,但在相关的教育规章制度中(如学校工作条例、教师职责规定),对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等提出了基本要求,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政治要求和道德倡导为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主要依靠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
(二)法制化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