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典护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5年07月10日 字数:824

  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凝聚着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写入宪法,以法治为支撑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存在较强的现实需求。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成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选择。
  已有较为完备的立法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环境领域逐渐形成涵盖30多部法律、100多件行政法规、1000多件地方性法规以及众多国家标准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立法成就举世瞩目。与此同时,学界对生态环境立法的体系化研究成果丰硕,为法典编纂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吕忠梅说,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明确提出研究启动环境法典等条件成熟立法领域的法典编纂工作。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列明积极研究推进生态环境法典和其他条件成熟领域的法典编纂工作。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编纂生态环境法典”重要任务。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整体提请审议。
  吕忠梅说,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事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制度、实践成果以法典化方式确认下来,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全面梳理和总结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经验,既把成熟经验固化为法律,也对未来实践进行引领,实现改革于法有据,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在系统总结环境法理论成果基础上,形成生态环境法典体系化方案,以中国自主的环境知识体系支撑生态环境法典,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站在21世纪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制高点上,把握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新趋势,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