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省属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研究与思考

2025年06月03日 字数:1775
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促进就业环境改善,吸引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于该地区。陕西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于东部地区的人数在近五年内呈现小幅度下降趋势,一方面说明东部地区对陕西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在下降,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是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西部高校毕业生需求降低的结果。
  以国家统计局所划分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为标准,可以看出其中已成功就业的18199名毕业生(包含升学、留学、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科研助理、管理助理、选调生和国家基层项目)留在西部地区就业达13237人,占总就业人数的72.73%。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变化的几个特点
  (一)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倾向于从事服务业领域的工作
  采样的21个行业中,18个行业均为服务业领域,占到了总就业人口的89%。从趋势来看也是如此,21个行业中,趋向增长的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建筑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7个行业全部属于服务业。
  (二)毕业生的择业选择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自信
  毕业生在追求稳定性强的职业时,择业观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大学毕业就开始自主创业和从事个体工商户的人数激增,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随着国家社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家庭财富的积累,毕业生自主就业自由择业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三)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变高
  升学、留学深造或出国、读第二学士学位、就业见习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毕业生希望通过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能够谋取到更为理想的就业岗位,就业期望从“数量”转向“质量”。三支一扶、西部计划、选调生和国家基层项目以及参军入伍都成为了大学毕业生的选择,毕业生不再仅满足于“有工作”,而是更关注职业长期价值与社会认可。
  (四)毕业生就业更趋理性化和生活化
  从毕业生的总体去向来看,东部呈现下降趋势,而中西部则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毕业生就业不再盲目追求一线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更加看重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提供的优质就业机会,以及生活压力小、生活成本低、生活品质高的后发优势,择业更加注重就业后的生活质量。
  (五)农村人才匮乏的问题依然严重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22189名毕业生中,选择在农村就业的毕业生仅有3人,这种就业状况,极不利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也制约着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如何激发有志青年就业农村的热情,设法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广阔舞台参与创业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
  三、对进一步促进优化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思政“赋能”帮助青年树立正确就业观
  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国情教育,使其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引导高校毕业生切实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激发服务社会、建设基层的内生动力。
  (二)通过实践锻炼帮助青年提升就业能力
  完善学生就业实习和基层服务、基层实践体系,积极组织其开展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增强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激发青年到基层就业创业的热情。
  (三)健全完善灵活就业保障机制
  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岗位培训、创业服务、创新孵化、就业创业活动支持体系,优化创业就业政策环境,提升创业就业质量。打破影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社会流动渠道,让青年人清楚自己可以“来去自由”大展身手。
  (四)充分发挥AI+大数据治理优势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
  通过数字赋能,收集各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就业服务信息。发展虚拟面试,节约面试成本,增加面试机会,提升就业签约达成率。强化大数据分析,持续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准度,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能力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组织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
  (五)千方百计吸引毕业生扎根农村
  细化现有扶持政策,逐步拉平城乡社保水平,在收入上给予充分的激励和补贴,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评聘与相应职称、学历双向比照认定等保障机制,完善毕业生扎根基层的权益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升“西部计划”“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等项目,切实减轻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的就业焦虑、经济负担。
  编辑/李程(lcpup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