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新闻宣传的社会意义
2025年06月03日
字数:1930
新闻宣传是形式多样宣传中的一种,就是利用新闻形式开展宣传,这种宣传形式往往比思想理论宣传、文艺宣传、广告宣传、标语口号宣传等宣传形式效果明显,因而它是我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发动人民、教育群众、引导舆论、统一思想的锐利武器和重要法宝。而法治新闻宣传则是新闻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大众媒体报道法治新闻的形式所进行的一种重要的宣传活动,就是挖掘报道新近发生的各类与“法”相关的新闻事实来达到我党宣传法治的目的。在全面深化依法治国的今天,法治新闻宣传尤为重要,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首先,传播法治理念。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民众要树立法治理念,强化法治意识。我国是一个历经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君臣思想和人治理念根深蒂固,而要改变人们思想深处这一顽疾,达到推动树立人们法治观念和普及法治意识的目的,必须注重新闻媒体的社会传播作用,就是通过报道一系列法治新闻事件、法律政策解读、立法内幕故事等,让人们从中领悟法治的强大威力,了解法律条文的内容和立法的初衷,进而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善于从法治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公众经常接触到法治新闻中对公正司法案例的报道,无论是刑事案件中对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还是民事案件中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都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比如,媒体报道企事业单位员工通过仲裁委、法院等渠道和单位打官司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新闻事件,让受众在脑海中逐步树立了一种法治理念:当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总喜欢去找政府,热衷于通过行政手段来解决问题。
其次,维护公平正义。法治新闻关注的大多是具有冲突的新闻事件,小到邻里纠纷,大到社会动乱,这些新闻事件通过媒体报道,引发社会舆论,如何公平、公正、公开地让冲突得到平息就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可以对司法过程进行监督,从案件的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到执行等各个环节,新闻媒体都能够发挥监督作用。比如,在一些刑事案件中,记者对警方侦查过程的关注可以促使警方更加严谨地收集证据、遵守法律程序。对法院审判过程的监督也有助于确保审判公开、公正。当庭审直播等法制新闻形式出现时,公众可以直接了解法官的审判过程,包括证据的采信、法律的适用等,从而监督审判人员是否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再比如,媒体报道医患矛盾引发社会舆论,受众通过自媒体互动伸张正义,最终让冲突公平解决,这就不仅维护了医院和患者各自的利益,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受众从新闻报道的事件中不仅了解到事件真相,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民的凝聚力,扩大了媒介的影响力,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再次,监督公共权力。公权力历来是社会监督的重点,舆论监督更是如此。众所周知,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何将公权力装在法治的笼子里,让公权力更好为人民、社会、国家服务,舆论监督是关键。有公权力,就一定会滋生腐败,腐败最怕见到阳光,舆论监督就是要把各种腐败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让强大的舆论形成压力,让腐败者无地自容。监督社会是媒体的四大功能之一,媒体对公权力监督表面上是媒体的功能,其本质是舆论的功能,是人民群众的作用,是媒体通过发动群众,形成舆论,进而反映舆论,让腐败者无生存之地!比如,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一系列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件,过去也许很长时间解决不了,因为背后有腐败官员支持,但媒体曝光后就会立马解决,说明舆论监督既快又准,既能杀一儆百,还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和水平。实践证明,这种通过曝光公权力的法治新闻宣传,有利于监督公共权力,净化社会风气。
最后,引导社会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各方面的社会矛盾变得愈加突出,如何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媒体责无旁贷,任重道远。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体,既是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喉舌和桥梁,又是人民群众的解压阀和传声筒,人民群众通过媒体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方针,又通过媒体向党和政府传递和反映自己的声音,通过媒体的释放,给党和政府自然而然地起到了减压的效果。人民通过媒体的情绪疏导、政策解读、正义伸张等,怨气得到缓解,问题得到解决,正义得到伸张,于是就焕发了精神,补充了正能量,理解了党和政府的不易,看待社会的视角也变得更加阳光多彩。同时,法制新闻宣传也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了改进社会治理的线索。政府可以根据法治新闻中曝光的社会问题及时调整政策、加强管理。比如,媒体报道各行各业的问题新闻,通过专家法律政策的解读,不少问题就得到了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看法开始改变,舆论引导朝着有利于党和政府管理、有利于社会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作者系西安高新学院在读博士、西安翻译学院教授)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
首先,传播法治理念。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民众要树立法治理念,强化法治意识。我国是一个历经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君臣思想和人治理念根深蒂固,而要改变人们思想深处这一顽疾,达到推动树立人们法治观念和普及法治意识的目的,必须注重新闻媒体的社会传播作用,就是通过报道一系列法治新闻事件、法律政策解读、立法内幕故事等,让人们从中领悟法治的强大威力,了解法律条文的内容和立法的初衷,进而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善于从法治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公众经常接触到法治新闻中对公正司法案例的报道,无论是刑事案件中对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还是民事案件中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都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比如,媒体报道企事业单位员工通过仲裁委、法院等渠道和单位打官司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新闻事件,让受众在脑海中逐步树立了一种法治理念:当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总喜欢去找政府,热衷于通过行政手段来解决问题。
其次,维护公平正义。法治新闻关注的大多是具有冲突的新闻事件,小到邻里纠纷,大到社会动乱,这些新闻事件通过媒体报道,引发社会舆论,如何公平、公正、公开地让冲突得到平息就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可以对司法过程进行监督,从案件的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到执行等各个环节,新闻媒体都能够发挥监督作用。比如,在一些刑事案件中,记者对警方侦查过程的关注可以促使警方更加严谨地收集证据、遵守法律程序。对法院审判过程的监督也有助于确保审判公开、公正。当庭审直播等法制新闻形式出现时,公众可以直接了解法官的审判过程,包括证据的采信、法律的适用等,从而监督审判人员是否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再比如,媒体报道医患矛盾引发社会舆论,受众通过自媒体互动伸张正义,最终让冲突公平解决,这就不仅维护了医院和患者各自的利益,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受众从新闻报道的事件中不仅了解到事件真相,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民的凝聚力,扩大了媒介的影响力,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再次,监督公共权力。公权力历来是社会监督的重点,舆论监督更是如此。众所周知,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何将公权力装在法治的笼子里,让公权力更好为人民、社会、国家服务,舆论监督是关键。有公权力,就一定会滋生腐败,腐败最怕见到阳光,舆论监督就是要把各种腐败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让强大的舆论形成压力,让腐败者无地自容。监督社会是媒体的四大功能之一,媒体对公权力监督表面上是媒体的功能,其本质是舆论的功能,是人民群众的作用,是媒体通过发动群众,形成舆论,进而反映舆论,让腐败者无生存之地!比如,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一系列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件,过去也许很长时间解决不了,因为背后有腐败官员支持,但媒体曝光后就会立马解决,说明舆论监督既快又准,既能杀一儆百,还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和水平。实践证明,这种通过曝光公权力的法治新闻宣传,有利于监督公共权力,净化社会风气。
最后,引导社会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各方面的社会矛盾变得愈加突出,如何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媒体责无旁贷,任重道远。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体,既是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喉舌和桥梁,又是人民群众的解压阀和传声筒,人民群众通过媒体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方针,又通过媒体向党和政府传递和反映自己的声音,通过媒体的释放,给党和政府自然而然地起到了减压的效果。人民通过媒体的情绪疏导、政策解读、正义伸张等,怨气得到缓解,问题得到解决,正义得到伸张,于是就焕发了精神,补充了正能量,理解了党和政府的不易,看待社会的视角也变得更加阳光多彩。同时,法制新闻宣传也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了改进社会治理的线索。政府可以根据法治新闻中曝光的社会问题及时调整政策、加强管理。比如,媒体报道各行各业的问题新闻,通过专家法律政策的解读,不少问题就得到了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看法开始改变,舆论引导朝着有利于党和政府管理、有利于社会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作者系西安高新学院在读博士、西安翻译学院教授)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