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法律法规护航AI创作发展

2025年06月03日 字数:797

 □文/赵晨熙  
 AI在极大提高“创作”效率的同时,其带来的相关法律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人工智能(AI)借助强大算法与海量数据,广泛应用于图文、视频等诸多领域。
  AI在极大提高“创作”效率的同时,其带来的相关法律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AI创作普及的当下,著作权的认定与保护面临全新挑战,AI生成的文字或图片是否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就是业内探讨的一大问题。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知识产权法治传播工作室负责人黄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关于著作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还未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作出明确规定,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须进一步细化完善,明确AIGC构成作品的条件及其著作权归属等核心问题,推动AI创作领域健康有序发展。
  ★AIGC典型案例
  李先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使用AI软件制作的一张图片,竟然会在日后成为司法实践中认定AIGC著作权的一个典型案例。
  2023年,李先生使用一款专业的开源大模型绘图软件,通过输入提示词的方式生成了一张图片,他为这张图片打上“AI绘画”的标签后,便将它发布在个人社交平台上。网友刘女士在看到这张图片后,感觉和自己的文章风格很契合,便将其用作自己网文的配图,并对李先生的署名水印进行了裁切。李先生发现后,认为刘女士的行为属于“盗图”侵权,遂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本案主审法官朱阁向媒体介绍,这起案件中,涉案图片是否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至关重要,其中的关键在于是否满足了“独创性”和“属于人类智力成果”两个要件。
  “从涉案图片生成过程来看,原告通过输入提示词、设置参数对画面进行了设计,并继续增加提示词、修改参数,最终获得了涉案图片,体现了原告的审美选择和个性判断。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可以认定涉案图片由原告独立完成,具备‘独创性’要件。”朱阁解释称,过去对美术作品的预设是以“动手绘制”为主要创作方式。涉案图片是基于原告的智力投入直接产生,而且体现了原告的个性化表达,因此涉案图片应属于受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