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差评如何演变成刑事犯罪

2025年06月03日 字数:1359
 □文/高原

  “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投诉维权渠道,通过伪造有关食品安全的事实,以投诉、举报相要挟向经营者勒索 钱财,利用线上平台商家重视评价、害怕影响生产经营等心理实施敲诈勒索犯罪”。

  你是否因为一条差评而放弃购买心仪的商品?你是否因为几句恶评而对一家餐厅望而却步?
  近年来,网络恶意差评愈演愈烈,从电商平台蔓延至生活服务、社交网络等领域,形成了一条隐秘的黑色产业链。是谁在操控这些恶意差评?它们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依法惩治利用网络敲诈勒索犯罪典型案例。其中,网络恶意差评案件再次引起公众关注。
  谁在操控网络评价?
  2024年,一家时装品牌经营的网络直播间,春秋款服饰是他们销售的主力商品,二三月份则是产品的销售旺季,在这个时间段,这家品牌方几乎每天都会在直播平台进行网络直播。
  可在2024年3月中下旬的直播中,忽然出现了许多账号的集中留言,有人说在这个直播间购买的衣服穿上会掉毛,有的则称自己购买后想退货,还劝其他人不要购买,这样集中出现“差评”的情况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发生,商品的销售也因此受到了影响。无奈之下,商家只得报警求助。
  警方调查后发现,发布这类负面用户体验的账号其实从未在这个网络直播间里购买过任何商品,这些所谓的“差评”应该都是虚构的。
  民警顺着这些发布虚假差评的账号梳理后发现,这家遭受恶意评论的网络直播间并非个例,这些账号还经常在其他直播间中散布不实的恶意留言。
  究竟是谁在网上肆意诋毁他人?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经过办案人员调查,一个名为“诚信交流群”的网络聊天群逐渐浮出了水面。
  这个群里有400多人,群主和管理员经常会发布所谓的兼职任务,其中有一部分是刷好评、刷关注、刷点赞,但更多的所谓兼职工作则是要求群成员对他人账号进行恶意评论和辱骂诋毁。
  “诚信交流群”里发布的任务单中,一条虚假留言和评论的佣金一般标价为一元钱左右,而像这样的兼职任务,群主和管理员几乎天天都会派发。群里的人接单之后,他们会利用手中掌握的账号,在指定的平台直播间或者评论区里发布虚假内容并且进行截图,再将截图返回“诚信交流群”给群主或者管理员确认,以此赚取佣金。
  而上述案例并非个案,近年来,这样的恶意差评不胜枚举。
  据中国消费者报发布的《2022年网络消费环境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表示曾因差评而放弃购买某商品,其中约20%的消费者认为部分差评存在夸大或虚假成分。此外,近30%的商家表示曾遭遇过恶意差评,其中约10%的商家因此蒙受了重大经济损失。
  除了上述情况,还有职业差评师通过差评来敲诈勒索。
  记者调查发现,职业差评师现象存在于各大电商平台和餐饮外卖平台,有的利用平台的评分规则和店主对差评的恐惧心理,实施敲诈勒索;有的活跃在QQ等社交平台的群里招揽客户,提供“刷评”服务,如收费替人打压竞争店铺,不到1000元即可购买30个左右的“差评”。
  利用“差评”敲诈涉嫌刑事犯罪
  一起因编造事由向网络平台商家恶意索赔敲诈勒索案进入了此次最高法的典型案例中。
  案情显示,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期间,被告人相某漫在多个线上外卖平台购买食品并投放异物,随后拍照反馈给平台和商家,以不赔偿就投诉相威胁先后向4家餐饮店铺索要共计人民币3169元。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相某漫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投诉相威胁勒索多家被害店铺钱款,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
  相某漫到案后如实供述罪行,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