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案例,以个案正义折射司法公正

2025年05月10日 字数:1226
□ 文/阿计

  司法案例公开化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聚焦民众期盼、回应社会关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3月1日至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了首批涉市场准入行政诉讼十大典型案例、涉及组织卖淫等案件的3件指导性案例、涉预付式消费的6件典型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发布了聚焦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5件指导性案例、惩治制售伪劣商品犯罪的6件典型案例、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的10件典型案例。短短半个月内,“两高”如此密集的案例发布,堪称司法案例公开化的一个缩影。
  司法案例是统一法律适用的标尺。相较于抽象、原则的法律条文,司法案例是法律适用直观、具体的呈现。“两高”公布的司法案例尤其是指导性案例,具有权威的示范价值,以此作为支持办案的专业标准、类案同判的参照模板,当能有效破解法律适用分歧、统一司法裁判尺度,实现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的双赢。
  司法案例是应对立法不足的样本。案例指导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正是在坚守成文法传统和现行立法、司法体制的前提下,合理吸收判例法的积极因素,侧重为疑难、争议、新型案件提供裁判样本,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另一方面,指导性案例虽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和裁判依据,但孕育于社会动态需求的司法案例,也必然蕴含着从个案经验走向普适规则的驱动力,为立法发展积累鲜活的实践素材,促进立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司法案例是培育法治意识的教材。相较于纸面上的抽象法律,司法案例是现实中的具体正义,犹如形象生动的普法课堂,其效用远胜万千法条的机械灌输。从“两高”发布的司法案例看,不乏社会矛盾多发领域的日常小案,但案例虽小,却记载着丰富的法治细节,融合了情理法的个案司法评价,厘清生活是非,表达司法立场,传递法治导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引领民众优选维权的路径、守住行为的边界,也让法治素养、意识和观念潜移默化地植入民众内心,为法治社会奠定坚实的根基。
  司法案例是回应社会关切的展台。守护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司法的初心和使命。司法案例公开化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聚焦民众期盼、回应社会关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从近年来“两高”公布的司法案例看,或直指反腐、生态保护、营商环境、反网络暴力、惩治电信诈骗、规制“天价”彩礼等治理热点,或紧扣食药安全、劳动权益、消费权益以及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权益保护等民生议题。 由此彰显的,正是“如我在诉”的情怀、“司法为民”的担当、接受监督的自觉。而这些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个案展示,亦使民众真切感知身边的公平、鲜活的正义,以打动心灵的力量,不断加固对于司法的信任、对于法治的信仰。
  不断涌入公共视野的司法案例,记录着人间的烟火和冷暖,映射着司法的力度和温度,也见证了法治从观念、制度到实践的不断成长。无数微观层面的个案正义,共同塑造着宏观层面的司法公正,由此所宣示的法治价值、所催生的社会共识,必将汇聚成更为强劲的捍卫公平正义的动力,守望法治中国的未来。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