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彰显新时代人大作为
2025年05月10日
字数:1621
机制,全流程跟踪、全链条监督,全市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群众关切的热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突出监督重点聚焦“三个关键”
围绕对“事”监督,增强实效性。市委的工作重点,政府的工作堵点,民情民意的热点,就是人大监督的发力点。一是锁定热点,持续用力,推动问题有效解决。在连续开展水资源资产、矿产资源资产管理监督评价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资源资产管理监督工作,制定国有土地资源资产管理人大监督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围绕土地资源的资产状况、资产管理、资产绩效、资产安全、依法监督等方面开展评价,纵深推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人大监督工作。坚持把预算联网监督作为深化全国人大基层联系点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化“周监测、月预警、季分析、年总结”工作模式,突出抓好预决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线上监督。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共发现预警信息221条,发出预警信息函12份,制发综合分析报告2份,督促相关部门规范预算管理,提升资金使用绩效。持续关注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小切口、多侧面支持政府持续推进科教发展战略,推动教育实现更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二是关口前移,全程发力,保障民生事项落地落实。在项目征集预审阶段,一方面积极动员市镇人大代表提出意见建议,最大范围收集社情民意,另一方面提前介入,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审慎做好项目可行性审查,让项目进展全程置于代表注目之下,凝聚强大的民意推动力,助力民生实事工程落地见效。三是联手叠加,形成合力,推动法律监督有效实施。听取审议检察建议审议意见办理工作和民商事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作出关于加强检察建议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效能和民商事审判工作质效,为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视察全市社市矫正工作,组织人大代表参加市法院旁听案件庭审和见证执行工作、市检察院检察公开听证工作,依法开展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扎实推进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建设,增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监督实效。四是注重专业,借助外力,提高监督专业化水平。面对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时,按代表专业背景、工作岗位、从业经历,组建安全生产、环境城建、财经、法律、教科文卫等专业代表组,有效提升人大监督专业化水平和监督质效。
紧扣对“人”监督,提高针对性。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不仅要对“事”,更要见“人”。一是精选评议对象。通过征求市委、市政府领导意见,向各有关部门和市人大代表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形式,确定评议对象。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制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职评议工作办法》,规范内容、程序和评议结果的处理,使之具有法律确定性和程序规范性。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领委员和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了解人民群众的评价、要求和期望,了解评议对象工作成效在基层群众中的反映。对被评议人员的评价多从客观层面梳理,对工作业绩、存在问题和具体建议进行科学评价。三是改进评议方式。把走访调查和座谈讨论相结合,询问和评议相结合,民意测验和票决测评相结合,指出问题和整改落实相结合,真正体现民声民意,力求客观公正,增强履职评议的刚性。四是公开评议结果。对评议意见建议进行整理、汇总,形成评议意见,交履职评议对象办理。履职评议对象逐条处理、限期整改并报告人大常委会。对被评议对象工作报告、评议意见、满意度测评结果、整改落实情况等,通过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人大网站、邀请公民参与等形式和途径向社会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突出对“财”监督,实现精准性。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对人大预算、国资、债务监督等工作提出新要求。一是塑造立体监督新格局。市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结合年度工作任务,从不同角度考量和测算年度预算安排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不同方面提出意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出修改意见建议,督促政府相关部门修改后,报请人代会审查批准。二是实施有效监督新机制。坚持宏观
突出监督重点聚焦“三个关键”
围绕对“事”监督,增强实效性。市委的工作重点,政府的工作堵点,民情民意的热点,就是人大监督的发力点。一是锁定热点,持续用力,推动问题有效解决。在连续开展水资源资产、矿产资源资产管理监督评价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资源资产管理监督工作,制定国有土地资源资产管理人大监督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围绕土地资源的资产状况、资产管理、资产绩效、资产安全、依法监督等方面开展评价,纵深推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人大监督工作。坚持把预算联网监督作为深化全国人大基层联系点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化“周监测、月预警、季分析、年总结”工作模式,突出抓好预决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线上监督。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共发现预警信息221条,发出预警信息函12份,制发综合分析报告2份,督促相关部门规范预算管理,提升资金使用绩效。持续关注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小切口、多侧面支持政府持续推进科教发展战略,推动教育实现更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二是关口前移,全程发力,保障民生事项落地落实。在项目征集预审阶段,一方面积极动员市镇人大代表提出意见建议,最大范围收集社情民意,另一方面提前介入,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审慎做好项目可行性审查,让项目进展全程置于代表注目之下,凝聚强大的民意推动力,助力民生实事工程落地见效。三是联手叠加,形成合力,推动法律监督有效实施。听取审议检察建议审议意见办理工作和民商事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作出关于加强检察建议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效能和民商事审判工作质效,为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视察全市社市矫正工作,组织人大代表参加市法院旁听案件庭审和见证执行工作、市检察院检察公开听证工作,依法开展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扎实推进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建设,增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监督实效。四是注重专业,借助外力,提高监督专业化水平。面对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时,按代表专业背景、工作岗位、从业经历,组建安全生产、环境城建、财经、法律、教科文卫等专业代表组,有效提升人大监督专业化水平和监督质效。
紧扣对“人”监督,提高针对性。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不仅要对“事”,更要见“人”。一是精选评议对象。通过征求市委、市政府领导意见,向各有关部门和市人大代表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形式,确定评议对象。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制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职评议工作办法》,规范内容、程序和评议结果的处理,使之具有法律确定性和程序规范性。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领委员和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了解人民群众的评价、要求和期望,了解评议对象工作成效在基层群众中的反映。对被评议人员的评价多从客观层面梳理,对工作业绩、存在问题和具体建议进行科学评价。三是改进评议方式。把走访调查和座谈讨论相结合,询问和评议相结合,民意测验和票决测评相结合,指出问题和整改落实相结合,真正体现民声民意,力求客观公正,增强履职评议的刚性。四是公开评议结果。对评议意见建议进行整理、汇总,形成评议意见,交履职评议对象办理。履职评议对象逐条处理、限期整改并报告人大常委会。对被评议对象工作报告、评议意见、满意度测评结果、整改落实情况等,通过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人大网站、邀请公民参与等形式和途径向社会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突出对“财”监督,实现精准性。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对人大预算、国资、债务监督等工作提出新要求。一是塑造立体监督新格局。市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结合年度工作任务,从不同角度考量和测算年度预算安排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不同方面提出意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出修改意见建议,督促政府相关部门修改后,报请人代会审查批准。二是实施有效监督新机制。坚持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