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绿”勾勒美丽陕西图景

2025年05月10日 字数:1604
城乡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和管网建设投入。积极探索有效处理集散结合的农村污水模式,并加大推广。各级政府要重视再生水利用工作,加大考核力度。加大基层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工作人员配备和专业人才培养。
  要保持战略定力
  “植”此青绿正当时

  用实际行动保陕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国家考核9项指标,除优良天数比例外,其他8项指标均完成年度任务。空气环境质量: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完成38.4微克/立方米的国考目标,同比改善7.9%;剔除沙尘天气影响,重污染天数1.4天,同比减少6.4天,完成2.9天的国考目标。水环境质量:11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07个,占比96.4%,完成91.9%的国考目标,连续三年消除劣Ⅴ类断面。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完成年度任务。土壤、核与辐射环境总体安全稳定。
  重点领域工作开展情况。召开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会议、全省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议,印发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建立“六省一市”人大秦岭协同保护工作机制,落实守护祖脉秦岭三年行动方案,常态化开展秦岭违建别墅整治情况“回头看”、秦岭“五乱”问题排查整治。全面实施黄河保护法和渭河保护条例,治理沙化土地95.47万亩,我省与山西、内蒙古三省(区)签订黄河流域(晋陕蒙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黄河流域县级及以上122座污水处理厂达到黄河A排放标准,黄河干流水质连续三年达到Ⅱ类。召开“三省五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协同立法工作座谈会,深入开展汉江丹江流域涉金属矿污染整治,汉江、丹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以关中地区为重点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1130万吨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占全省产能82%,430万吨4.3米以下焦炉全部淘汰,启动兴化搬迁工作。
  陕西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工作方案、专项整治行动计划,按照治污工作模式和抓重点、分层次、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全力推动各项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任务落实。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生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常委会委员、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长亚说,地方人大还要加强法规宣传,加强生态保护法规的执行,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分区管控,明确区域功能定位,落实“三区三线”责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善作善成
  让陕西“绿色家底”更厚实

  加快美丽陕西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生态保护规划目标任务,科学编制“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配合做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有关工作,打好问题整改硬仗,坚持同向发力,持续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推动形成区域生态同筑、污染共治、政策共商、发展共促的整体合力。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青说,发展生态经济,筑牢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家园,提升生态文明,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为加快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走出了一条符合陕西保护生态环境的路子。治理工作要结合各级财力,分清轻重缓急。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坚持运用好、巩固拓展好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做法和经验。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党双忍建议继续争取设立秦岭国家公园和秦岭国家植物园,争取建设秦岭国家文化公园。
  报告显示,一系列科学有效、精准到位的举措,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治理屏障。推动绿色转型情况。我省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降碳改造。绿电装机规模突破5500万千瓦。3户企业被评为2024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2024年,全省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119.8万辆,同比增长13.9%。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10.81亿元。
  环境就是民生,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开展常态化保护行动,结合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对外开放设施、生态环境科普基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