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决制:让民生实事镌刻人民民主印记

2025年05月10日 字数:1246
□文/黄朴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发端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此后,全国各地基层人大相继开展。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县乡两级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陕西省委制定出台《关于在全省县乡两级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意见》,该项工作已在陕西省县乡两级实现了全覆盖。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是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的创新实践,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生领域的创新表达。这一制度将民生项目的“决策权”从行政主导转向民主票决,以制度创新打破传统决策路径依赖,让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民生实事项目真正成为回应百姓关切的“民心工程”,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映照民意、温暖民心的生动答卷。
  票决制的突破性价值,在于重构了民生决策的民主逻辑。在传统治理模式下,民生项目的确定往往遵循“自上而下”的规划路径,虽然也有民意征集环节,但缺乏刚性约束机制。票决制以人大代表为民主纽带,将分散的群众诉求转化为制度化表达:人大代表通过“线上+线下”走访、专题调研等方式,深入社区街巷、企业车间、校园课堂,收集群众对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生态环境、交通出行、社保就业、养老育幼、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社会治安、城市管理、城乡建设等痛点难点的真实声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候选项目清单,经过代表大会的民主票决,使民生项目从最初的“政府选题”转变为“群众点单”,真正实现决策源头的民意校准。
  从监督维度来看,票决制有效破解了民生工程“重决策轻落实”的治理困境。以往民生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监督缺位、评价滞后等问题。票决制通过建立“全周期监督链”,赋予人大代表从立项到验收的全过程监督权力。代表们手持票决结果,通过专项视察、进度通报会、质询评议等方式,对项目资金使用、工程质量把控、惠民实效等关键环节进行动态跟踪。这种监督机制不仅倒逼政府部门提升项目执行效能,更以民主监督的刚性约束,确保民生工程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样本,票决制实现了民主政治与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它将民主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作为民意转换器,通过民主协商凝聚共识,以民主决策确定项目,在民主管理中推动落实,最终以民主监督检验成效,形成完整的民主实践链条。
  制度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票决制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民意收集的精准度,避免信息偏差导致决策失误;怎样完善代表履职培训机制,提升其专业议政能力;如何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实现民生项目的长效管理。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持续优化制度设计,强化数字赋能,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让票决制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升级。
  一张小小的选票,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一项创新的制度,彰显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民生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不仅是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更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时代答卷。随着这一制度的深化完善,必将有更多民生愿景转化为群众身边的幸福实景,书写新时代民主政治与民生发展同频共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