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新闻稿件校对工作的变化

2025年04月07日 字数:1492
也就使得编校合一。原稿和校样的异同不复存在,校异同的功能也就随之消亡。但是稿件在不同的文档格式转换中,由于部分计算机系统和软件的不兼容偶然会出现乱码、重复、遗漏的错误。为了保证报刊质量顺利出版,编辑校对人员依然要认真负责与作者、编辑求证,消灭差错。
  校是非,即以原稿为依据,通过与校样的比对,改正、消灭排版上的一切错误,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校对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其他权威资料、信息来判断原稿中的是非。是为“信其是者则从之,信其非者则改之”,必须“通识者为之”,又称为“活校”。
  由于作者传输到编辑部的电子文档就是原稿,校异同的功能随之消亡,传统的对校法也随之消亡。校是非则成为校对的主要功能。
  编辑校对人员则需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认真辨别文字的形态,理解文句的含义,通过前后比较、前后互证来发现错误,解决问题,以弥补作者的失误和不足。这就需要编辑校对人员更多的通过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来发现矛盾,消灭错误,提升稿件质量。校对切忌轻视问题,必须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反复求证。尤其在一些固定表述、专业术语、特定称谓、统计数据、日期等方面,要以官方权威发布的资料、信息为依据仔细核对,确保准确无误,保证报刊出版质量。
  二、编辑校对人员的要求发生变化
  一直以来,编辑校对人员主要是校异同,即是以对校法为主要校对方法,一字一句按照原稿进行校对,发现错误,消灭差错。校是非也仅针对明显的常识性差错进行修改。
  新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迭代更新,编辑部收到的电子稿件即原稿,这就要求编辑校对人员要做“杂家”,校对人员虽不是通古博今、知文达理的专家,但对于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宗教常识、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知识都是必须要掌握的。
  首先,需要努力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广采博纳,及时更新一些新提法和固定表述的变化。要注重在日常工作中积累,将各种容易忽视的差错备录在案并熟记于心。比如,因新修订、机构改革、人事变化等发生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领导称谓的全称与简称的变化,须及时更新,确保准确无误。时代在发展,新式语言词汇也在不断增多,这就要求校对人员不断充实知识储备库。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时,要参考最新出版的文字资料,使每一次的改正都有理有据。中央及地方政府的一些新提法,要及时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如果对这些新提法学习不到位,就不能把国家及地方政策准确及时地传达给民众,舆论导向就会出现偏差,这对于新闻单位是致命的。
  其次,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新闻行业的特殊性,校对工作往往需要在夜班完成。夜班不论是对工作人员的身心状况还是工作环境,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加之校对工作相对枯燥、校对任务大量而繁琐,校对人员的身心状态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校对质量便难免有好坏之分。故此,一名优秀的校对员,必须做到莫贪虚名、耐得寂寞;不厌其烦、持之以恒;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严谨细致、平衡稳定。以饱满的热情出色地完成校对工作,保证校对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报刊的公信力与号召力。
  再次,要具有质疑精神。校对人员对任何新闻稿件都应该大胆质疑、小心求证,不盲目迷信原稿与权威。例如新华社电子稿件出错率很低,有人遇到电稿时便一瞥而过,孰知权威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笔者就曾多次校检出新华社电稿中的错误。毕竟在快节奏的新闻工作中,差错是难以避免的。遇到疑问或似是而非之处时要敢于质疑、处处留心,思考出错的原因,是因为记者录入文字错误,还是编辑的粗心大意所致,要多问为什么。要充分利用工具书、网络查阅质疑之处,必要时致电询问采访人与被采访人或有关专家学者,力求新闻稿件的零差错,使新闻稿件表述观点正确,传达思想准确、稿件质量完美。
  编辑/李程(lcpup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