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建议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2025年04月07日
字数:1721
□ 文/侯帅
基层检察院牢固树立“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基本价值追求,不断更新监督理念,提高检察建议制发质量,依法能动履职,切实发挥检察建议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全力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检察建议是新时代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方式,是参与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检察院牢固树立“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基本价值追求,不断更新监督理念,提高检察建议制发质量,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思想重视不够、文书质量不高、支持配合不足、工作合力不强”等问题,依法能动履职,切实发挥检察建议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全力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机制,推进检察建议落实
树牢“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的理念,形成“业务部室具体承办、分管领导严格审核、以院名义统一制发”的办理机制,并加强院研究室对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的备案审核,实行“每个月一推进、每季度一通报”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检察建议制发精准化、办理工作规范化。提请区委召开了加强检察建议办理工作推进会,以“一委两办”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检察建议办理工作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意见》。争取区人大常委会支持,出台《铜川市印台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行政检察工作的决定》,有效保障了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积极与人大、政协沟通,探索代表建议、委员提案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日常工作中注重与被建议单位的沟通联系,努力实现工作合力,在检察建议办理的同时,会签形成了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等机制。
多元发现线索,精准制发检察建议
通过公益诉讼“随手拍”“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双进”、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积极收集线索,不断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坚持“严格依法、准确及时、必要审慎、注重实效”的原则,针对摸排发现的问题,认真核查、论证分析,案件化办理制发检察建议,确保制发建议事实清楚、于法有据,提出的对策建议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发挥“数字治理+网格治理”的优势,通过“平安通”小程序收集各类公益诉讼线索10余件。借助“随手拍”平台发现如辖区某地周边有大量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线索,通过向有关单位制发履行职责的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及时清理垃圾,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依托秦创原知识产权保护站在开展入企宣传中发现某商店违规销售纯粮酒的线索,依法进行调查后,向有关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共促知识产权保护,有效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办好身边实事,着力守护民生民利
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办好群众身边小案,做好为民服务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针对马路沿线限速牌、红绿灯被市政设施遮挡的问题向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及时、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并建议其在后期路政设施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科学、合理规划和设置路政设施,为群众创造安全稳定的交通环境,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益心为公”志愿者处得知部分小区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的线索后,依法开展调查核实,并向有关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及时履行监督职责,用心用情守护群众的饮水安全。
后续跟进督促,强化检察建议刚性
建立“谁承办、谁发出、谁跟踪、谁回访”制度,全程监督检察建议办理,努力推动建议由“办理”向“办复”转变。落实和完善公开听证、宣告送达、跟踪回访等制度,通过检察机关与被建议单位的“面对面”沟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进行“第三方监督”,进而确保检察建议制发的精准性和科学性。通过对检察建议办理工作赋分考评,提请将检察建议工作纳入区委“平安建设考核”“法治建设考核”,倒逼整改责任落实。通过回访评估加强与被建议单位的沟通协作,及时跟进督促检察建议落实,不断强化整改治理效果,确保检察建议件件有回声。此外,在制发检察建议过程中,注重典型案例打造,“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从案例培树、提炼总结、机制探索等方面着手,检察履职努力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类、影响一片”的良好效果,近年来有近十件各类检察建议入选省检察院生态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检护民生等方面典型案例。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
基层检察院牢固树立“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基本价值追求,不断更新监督理念,提高检察建议制发质量,依法能动履职,切实发挥检察建议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全力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检察建议是新时代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方式,是参与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检察院牢固树立“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基本价值追求,不断更新监督理念,提高检察建议制发质量,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思想重视不够、文书质量不高、支持配合不足、工作合力不强”等问题,依法能动履职,切实发挥检察建议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全力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机制,推进检察建议落实
树牢“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的理念,形成“业务部室具体承办、分管领导严格审核、以院名义统一制发”的办理机制,并加强院研究室对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的备案审核,实行“每个月一推进、每季度一通报”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检察建议制发精准化、办理工作规范化。提请区委召开了加强检察建议办理工作推进会,以“一委两办”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检察建议办理工作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意见》。争取区人大常委会支持,出台《铜川市印台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行政检察工作的决定》,有效保障了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积极与人大、政协沟通,探索代表建议、委员提案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日常工作中注重与被建议单位的沟通联系,努力实现工作合力,在检察建议办理的同时,会签形成了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等机制。
多元发现线索,精准制发检察建议
通过公益诉讼“随手拍”“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双进”、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积极收集线索,不断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坚持“严格依法、准确及时、必要审慎、注重实效”的原则,针对摸排发现的问题,认真核查、论证分析,案件化办理制发检察建议,确保制发建议事实清楚、于法有据,提出的对策建议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发挥“数字治理+网格治理”的优势,通过“平安通”小程序收集各类公益诉讼线索10余件。借助“随手拍”平台发现如辖区某地周边有大量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线索,通过向有关单位制发履行职责的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及时清理垃圾,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依托秦创原知识产权保护站在开展入企宣传中发现某商店违规销售纯粮酒的线索,依法进行调查后,向有关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共促知识产权保护,有效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办好身边实事,着力守护民生民利
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办好群众身边小案,做好为民服务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针对马路沿线限速牌、红绿灯被市政设施遮挡的问题向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及时、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并建议其在后期路政设施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科学、合理规划和设置路政设施,为群众创造安全稳定的交通环境,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益心为公”志愿者处得知部分小区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的线索后,依法开展调查核实,并向有关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及时履行监督职责,用心用情守护群众的饮水安全。
后续跟进督促,强化检察建议刚性
建立“谁承办、谁发出、谁跟踪、谁回访”制度,全程监督检察建议办理,努力推动建议由“办理”向“办复”转变。落实和完善公开听证、宣告送达、跟踪回访等制度,通过检察机关与被建议单位的“面对面”沟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进行“第三方监督”,进而确保检察建议制发的精准性和科学性。通过对检察建议办理工作赋分考评,提请将检察建议工作纳入区委“平安建设考核”“法治建设考核”,倒逼整改责任落实。通过回访评估加强与被建议单位的沟通协作,及时跟进督促检察建议落实,不断强化整改治理效果,确保检察建议件件有回声。此外,在制发检察建议过程中,注重典型案例打造,“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从案例培树、提炼总结、机制探索等方面着手,检察履职努力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类、影响一片”的良好效果,近年来有近十件各类检察建议入选省检察院生态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检护民生等方面典型案例。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