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两讲”白河解纷模式的价值镜鉴与优化探究

2025年04月07日 字数:1763
  依托“一说两讲”机制,以法官与人大代表为树干,延伸、吸纳更多解纷力量入驻,搭建解纷综治平台。启用“吹哨”制度,任一主体发现矛盾纠纷,立即“吹哨”,对应法官工作室的法官、人大代表及其他解纷主体迅速“报到”,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保证基层纠纷就地解决。
  加强乡规民约解纷治理效能,发挥人大代表职能作用。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普遍身处基层一线,天然地熟悉乡规民约。在解纷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从乡规民约入手,快速消弭隔阂、化解矛盾。同时,通过持续深化对当地乡规民约的探索研究,法官可指导制定更具时代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乡规民约,让乡规民约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提升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三)完善统筹规划
  完善基础保障,在场地建设、运营维护及人员投入等方面,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充分运用科技赋能,将法官工作室打造成集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维权引导、调解纠纷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E站,实现诉前答疑、诉中化解、诉后督促执行全链条、一站式服务。推进互联网司法与基层社会网格化治理深度融合,实现与审判、执行办案系统实时链接,推广在线调解业务,采取“代表现场调解+法官线上指导”模式,实现就地“云解纷”。
  完善队伍建设,延伸调解触角。联合其他调解组织、工会、妇联等单位,建立专业化调解队伍,由驻站法官做实做好指导调解工作。积极推动“一说两讲”与“1+2+3委托、委派调解模式”深度融合,构建“联络到镇村、下沉至社区、延伸到院落、融入进网格”的分层指导调解模式,不断提高调解水平,打造特色调解品牌。联合构建发现矛盾、反馈民意、解决纠纷、民主监督的多元解纷闭环,进一步形成以“一说两讲”为基础,人大代表、法官指导、多元调解同向诉源治理、同频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四)优化配套机制
  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要“坐下来”,完善法官工作室日常运营机制。法官工作室动态对外公布入驻人员名单,采取法官与人大代表固定时间轮驻、其他时间云驻的方式,并欢迎群众提前预约。同时,“走出去”,结合法院“四联”工作机制、“进百村、访千企、惠万民”实践活动,到乡镇街道及有关职能部门调研,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老百姓面对面,了解群众的司法需求,将倾听民意做到制度化、常态化。另外,密切联系人大代表,采取召开座谈会、邀请代表旁听庭审、监督执行等形式,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通过他们了解社情民意、宣传法律、化解矛盾、改进工作,实现沟通民意的最大化。
  完善绩效考核和经费保障。推动党委政府将多元解纷机制建设纳入当地重点项目,将诉源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纳入平安建设考核项目。完善人民法院的审判质量效率效果指标体系,综合考量运用“一说两讲”模式完成诉前调解情况,提升干警参与诉源治理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对人大代表及其他调解组织、人员调解效果的评估。对人大代表履职情况的评价,要涉及代表发现、提交矛盾纠纷至“一说两讲”平台并协助解决的数量、质量。对参与法院联合调解、委托委派调解工作的大人代表及其他人员按案件数给予相应补助,并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五)加强推广应用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晓率和满意度。通过编印宣传手册、撰写“一说两讲”专题稿件、制作短视频等方式,立足报刊媒体、电视、广播、LED显示屏等传统媒体及两微一抖等网络平台,定期向社会各界通报“一说两讲”工作的开展成效,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并根据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完善工作方式。
  向内挖潜,提高应用价值。设立工作台帐,分类管理。对收集、掌握的问题、矛盾快速梳理,对存在风险或漏洞的,通过法律宣讲活动、指导制定行业规范等措施,防患于未然;对有抬头趋势的矛盾,联合人大代表,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已爆发的纠纷冲突,快速研判,制定解决方案;对已决矛盾,通过分类梳理,提炼经验,形成调解工作实务指南、司法白皮书、调研报告等向社会公开,用好司法建议,做实“治罪与治理并重”,提升治理效能。深化适用示范诉讼的作用,以“首案”效应引导群众形成合理预期,防止案件批量进入诉讼程序。通过在社区、村委会的公告栏张贴或在微信群发送示范判决书、推送指导性案例等形式形成示范效应,发挥司法裁判规则的规范指引功能,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引领社会风尚。
  编辑/李程(lcpup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