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新规剑指人籍分离顽疾

2025年04月07日 字数:993

  □文/赵晨熙
  
  中小学生人籍分离是长期存在的一大顽疾。修订后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剑指空挂学籍、人籍分离等现象,不仅强调要严肃、及时处理检查中发现的人籍分离、空挂学籍等问题,还对跨省转学、省内转学等学籍变动条件作了进一步细化规范。

  学籍是学生的“身份证明”,通过学籍可以证明自己是在该学校注册的合法学生,具备接受相关教育和享受相关权益的资格。
  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规范学籍管理、保障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学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数字化水平,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教育部对《办法》进行了修订,并于近日印发。
  中小学生人籍分离是长期存在的一大顽疾。多名接受记者采访的教育专家均注意到,修订后的《办法》剑指空挂学籍、人籍分离等现象,不仅强调要严肃、及时处理检查中发现的人籍分离、空挂学籍等问题,还对跨省转学、省内转学等学籍变动条件作了进一步细化规范。
  受访专家指出,随着修订后的《办法》逐渐落实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有效保障教育公平。
  多方面填补学籍“小动作”漏洞
  明明没在某地上学,却通过某些不正当的“门路”违规将学生学籍放在当地学校,进而在当地参加高考,挤占当地学生教育资源,这就是所谓的“高考移民”。还有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到所谓“名校”就读,通过暗箱操作让学生学籍“空挂”在原就读学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实践中,各地的学籍管理工作或多或少存在人籍分离、空挂学籍等问题。在这背后,不排除有些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上的疏忽失误,但更多则是蓄意为之。
  中小学生人籍分离、空挂学籍作为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其背后产生的根源复杂多样。在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监事长马学雷看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家长想让孩子去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但这些学校招生人数有限,因此有的家长就托关系将孩子送去优质学校读书,学籍仍留在普通学校。还有的学生将学籍保留在户籍省份,然后到高考竞争较强省份的学校学习,以期提高高考竞争力后再回到原籍考试,降维竞争。
  人籍分离问题背后,往往存在着不法中介从中牟利的情况。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湖北武汉、河南郑州多家教育咨询公司开展“学籍挂靠”服务,每名学生收费两万元,接收学籍的学校要求挂靠学生只需出席每年一次的秋季点名,学校就能办理因病休学,学生不用到校上课,最终也可以拿到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