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官网”套住了她的养老钱
2025年03月10日
字数:1765
的5个陌生私人账户打款13笔,共计437808元人民币。店铺后台显示,按7.2的汇率计算,刘女士在半个月的时间就“赚”到了517430元人民币。然而,她多次申请提现,却发现大额的均无法提出,小额的从几十元到一千余元不等,总共成功“提现”1969元,且都是由4个陌生私人支付宝账号转给自己的。
紧接着,店铺后台出现两笔大额订单,即7万美元的耳机和13万美元的电子卡。平台客服让刘女士尽快向指定账户转款上百万元人民币,以完成交易赚取更大利润。她望“款”兴叹无钱可转。去年11月24日,刘女士被突然告知其店铺被强行闭店。同时,平台要求刘女士支付7万余元所谓的推广费后,可申请“处理”问题。刘女士提议从店铺利润中划扣遭拒。
刘女士多次讨要说法无果,且客服态度大变,暗讽其“脸大”,还称其为“包扯皮”。双方协商未果后,刘女士被踢出了内部的交流群。
之后的12月13日,刘女士陆续接到公安机关反诈部门的预警电话,提醒慎重对待该平台,切勿打款。12月21日,刘女士被告知网店IP已被“锁”,不转钱就不给开。客服还称“维护IP是要花钱的”,双方陷入僵持。
记者试水
步步惊心步步险
12月17日,经刘女士介绍,记者以退休老大爷的身份进行暗访。一听说有新客户,平台积极安排了新客服对接。和刘女士一样,记者也被要求下载APP用于私下交流。
记者下载的应用程序包名为“pwnjnenx2.apk”,安装时手机不断弹出安全提醒。安装成功后,APP名为“Briefcat”,图标与微信相似,经核实也未在工信部备案。打开APP,登录注册界面要求授予各种权限。记者授权后,看到注册界面有一行很小的字,即“成功注册账号将视为同意:用户服务协议隐私政策”。记者点击后均无法查阅,这明显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
记者点开链接发现,该平台不论是网址,还是界面,都与被克隆名字的跨境电商官方平台完全不同。
第二天,记者索要合同,客服犹豫后答应次日提供。两天后记者未收到合同,客服称开店一个月后才能看。随后,客服发来“领取美元”的信息,诱导注册签到领钱。
在此期间,记者收到多条反诈短信和北京反诈中心的多次来电。2024年12月26日,被克隆的该跨境电商平台在其官方公众号发表声明,称从未授权任何机构使用特定名称,并将有关“假冒网站”和“假授权书”进行了公示。
消失的“卖家”
疑点重重的平台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该平台团队先借助正规官方平台背书,让受害者进行短期入驻和开店,再对上架产品和名称进行“合规化”包装,名称加特殊符号,外表以日常商品为“掩护”。团队从广告制作、直播引流,到业务对接、公关应对等都分工明确、话术专业。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刘女士在该APP上下单的店铺,已下线,产品已下架。而刘女士购物车中下单的该产品,也不知何时自主取消了订单。但该店头像仍显示“已完成资质认证”“新店开业”“已售25单”“新品上架中”。随后,记者核实了该店铺的信息,发现该店铺的实体名称为“海口龙华惜隆万信息咨询工作室”,性质为个体工商户,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法人为于某,成立于2023年8月27日。
奇怪的是,刘女士在该店铺下单,并成功入驻、转款43万多元后,该店铺便在几天后的2024年11月21日“紧急”注销。
另外,记者调查还发现,以上平台不仅网址经常变换,转账均要求私对私进行,而且用于私下与客户隐秘交流的APP也不固定,目前记者发现的共有folloi、Briefcat、HttpChecker 三 款APP,均未在国内备案。三款APP的构架和界面一致,仅名称和图标不同。
专家支招:
如何防范跨境电商诈骗
对于如何防范跨境电商诈骗,记者采访了青岛仲裁委员会互联网仲裁院院长姚克枫。姚克枫表示,跨境电商发展迅猛,不法分子趁机利用技术手段规避法律风险,普通民众因不了解跨境电商,易成为受害者。
谈及如何辨别真假跨境电商网站,姚克枫建议下载APP时要从正规应用商店下载,切勿从弹出的广告链接中下载;如果是电脑操作,务必登录指定官网,切勿轻信陌生网址。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尽量通过官方电话、网站或向周围人进一步核实。
对于在合规平台下单受损,平台是否需要担责的问题,姚克枫认为需区分情况。若平台明知广告欺诈仍投放,需担责;若不知情,则一般不承担广告内容责任。同时,要区分广告来源,平台通常不对跳转后再次通过链接或其他方式打开的广告内容负责。
针对如何看待不法分子冒充知名电商平台进行诈骗的行为,姚克枫指出该行为侵犯了合法电商平台的知识产权,若诈骗消费者则构成刑事犯罪,电商平台与消费者同为受害者,均可维权。
编辑/燕子(hchwyx7810@sina.com)
紧接着,店铺后台出现两笔大额订单,即7万美元的耳机和13万美元的电子卡。平台客服让刘女士尽快向指定账户转款上百万元人民币,以完成交易赚取更大利润。她望“款”兴叹无钱可转。去年11月24日,刘女士被突然告知其店铺被强行闭店。同时,平台要求刘女士支付7万余元所谓的推广费后,可申请“处理”问题。刘女士提议从店铺利润中划扣遭拒。
刘女士多次讨要说法无果,且客服态度大变,暗讽其“脸大”,还称其为“包扯皮”。双方协商未果后,刘女士被踢出了内部的交流群。
之后的12月13日,刘女士陆续接到公安机关反诈部门的预警电话,提醒慎重对待该平台,切勿打款。12月21日,刘女士被告知网店IP已被“锁”,不转钱就不给开。客服还称“维护IP是要花钱的”,双方陷入僵持。
记者试水
步步惊心步步险
12月17日,经刘女士介绍,记者以退休老大爷的身份进行暗访。一听说有新客户,平台积极安排了新客服对接。和刘女士一样,记者也被要求下载APP用于私下交流。
记者下载的应用程序包名为“pwnjnenx2.apk”,安装时手机不断弹出安全提醒。安装成功后,APP名为“Briefcat”,图标与微信相似,经核实也未在工信部备案。打开APP,登录注册界面要求授予各种权限。记者授权后,看到注册界面有一行很小的字,即“成功注册账号将视为同意:用户服务协议隐私政策”。记者点击后均无法查阅,这明显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
记者点开链接发现,该平台不论是网址,还是界面,都与被克隆名字的跨境电商官方平台完全不同。
第二天,记者索要合同,客服犹豫后答应次日提供。两天后记者未收到合同,客服称开店一个月后才能看。随后,客服发来“领取美元”的信息,诱导注册签到领钱。
在此期间,记者收到多条反诈短信和北京反诈中心的多次来电。2024年12月26日,被克隆的该跨境电商平台在其官方公众号发表声明,称从未授权任何机构使用特定名称,并将有关“假冒网站”和“假授权书”进行了公示。
消失的“卖家”
疑点重重的平台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该平台团队先借助正规官方平台背书,让受害者进行短期入驻和开店,再对上架产品和名称进行“合规化”包装,名称加特殊符号,外表以日常商品为“掩护”。团队从广告制作、直播引流,到业务对接、公关应对等都分工明确、话术专业。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刘女士在该APP上下单的店铺,已下线,产品已下架。而刘女士购物车中下单的该产品,也不知何时自主取消了订单。但该店头像仍显示“已完成资质认证”“新店开业”“已售25单”“新品上架中”。随后,记者核实了该店铺的信息,发现该店铺的实体名称为“海口龙华惜隆万信息咨询工作室”,性质为个体工商户,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法人为于某,成立于2023年8月27日。
奇怪的是,刘女士在该店铺下单,并成功入驻、转款43万多元后,该店铺便在几天后的2024年11月21日“紧急”注销。
另外,记者调查还发现,以上平台不仅网址经常变换,转账均要求私对私进行,而且用于私下与客户隐秘交流的APP也不固定,目前记者发现的共有folloi、Briefcat、HttpChecker 三 款APP,均未在国内备案。三款APP的构架和界面一致,仅名称和图标不同。
专家支招:
如何防范跨境电商诈骗
对于如何防范跨境电商诈骗,记者采访了青岛仲裁委员会互联网仲裁院院长姚克枫。姚克枫表示,跨境电商发展迅猛,不法分子趁机利用技术手段规避法律风险,普通民众因不了解跨境电商,易成为受害者。
谈及如何辨别真假跨境电商网站,姚克枫建议下载APP时要从正规应用商店下载,切勿从弹出的广告链接中下载;如果是电脑操作,务必登录指定官网,切勿轻信陌生网址。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尽量通过官方电话、网站或向周围人进一步核实。
对于在合规平台下单受损,平台是否需要担责的问题,姚克枫认为需区分情况。若平台明知广告欺诈仍投放,需担责;若不知情,则一般不承担广告内容责任。同时,要区分广告来源,平台通常不对跳转后再次通过链接或其他方式打开的广告内容负责。
针对如何看待不法分子冒充知名电商平台进行诈骗的行为,姚克枫指出该行为侵犯了合法电商平台的知识产权,若诈骗消费者则构成刑事犯罪,电商平台与消费者同为受害者,均可维权。
编辑/燕子(hchwyx781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