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教育:内涵、价值与小学教育实践探究
2025年03月10日
字数:1674
仪形式和文化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宝库。
三、定量分析:当代小学生对传统礼仪的认知与实践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认知和实践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定量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了多所小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包括对传统礼仪知识的了解、日常实践情况、对礼仪教育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该校有53%的学生关心家人的情况。还有极少部分同学从来没有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有80%的学生在家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少部分偶尔帮家里做家务,还有极个别的同学从不帮家里做家务。有59.16%的学生能在和父母说话时使用礼貌用语,不乱发脾气。还有部分学生是偶尔向父母发脾气。有80.8%的学生能在父母生病时懂得照顾关心他们。少部分学生在父母生病时不懂得照顾父母。这些调查数据表明,该校在校学生基本能掌握一些家庭礼仪,这和学校经常召开家长会,积极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有紧密的联系。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做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主要与一些家长的过度溺爱有关。
在学校文明礼仪方面,在学校看到老师,你会经常问好吗?该校有42%的学生会主动问好;在同学之间相处时,大部分学生还没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只有17%的学生能做到使用礼貌用语;在学校诸如升旗此类大型活动时,有58%的学生能做到严肃、庄重、衣着整洁;当遇到别人递东西时,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起立双手接,只有少数学生是起立单手接。学生礼仪表现突出,得益于学校的日常教育。但我们也看到了学生礼仪的缺失,比如,还有一部分学生见到老师不能主动问好,同学之间相处不能使用礼貌用语。甚至言语不合还会发生冲突。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学校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学生在校的礼仪教育。使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修养和良好生活习惯。
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德,是《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多年来,该校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教育,大力弘扬“面对垃圾弯弯腰,我为环保作贡献”和“诚实做事,诚信做人”的美德。该校75%的学生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意识;95%以上的学生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89%的学生有良好的购物习惯。
(三)结果与讨论
1.认知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一些常见的传统礼仪如尊敬长辈、礼貌用语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较为复杂的礼仪形式和文化内涵了解较少。
2.实践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践行基本礼仪的学生比例较高,但在特定场合如传统节日中的礼仪实践相对较少。
3.影响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氛围对学生的礼仪认知和实践有显著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1.部分学校开设了礼仪课程,但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待改进。
2.教师对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二)问题
1.教育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导致教育内容不连贯。
2.教学方法单一,多以说教为主,缺乏实践和体验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礼仪教育重视不够,未能与学校形成合力。
五、加强和改进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教育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
1.编写系统的教材,整合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资源,编写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
2.纳入学校课程规划,将礼仪教育作为独立课程或融入语文、品德等课程中。
(二)创新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创设各种礼仪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体验和学习。
2.游戏教学,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文化活动等,将礼仪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加强师资培训
1.提高教师的礼仪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礼仪培训和研讨活动。
2.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强化家校合作
1.举办家长讲座,向家长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传授家庭礼仪教育的方法。
2.开展亲子活动,通过亲子共同参与礼仪实践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作者系西安思源学院基础教育学院23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通讯作者系西安思源学院教授,博士。本研究为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S202413121087)
编辑/李程(lcpupu@126.com)
三、定量分析:当代小学生对传统礼仪的认知与实践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认知和实践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定量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了多所小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包括对传统礼仪知识的了解、日常实践情况、对礼仪教育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该校有53%的学生关心家人的情况。还有极少部分同学从来没有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有80%的学生在家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少部分偶尔帮家里做家务,还有极个别的同学从不帮家里做家务。有59.16%的学生能在和父母说话时使用礼貌用语,不乱发脾气。还有部分学生是偶尔向父母发脾气。有80.8%的学生能在父母生病时懂得照顾关心他们。少部分学生在父母生病时不懂得照顾父母。这些调查数据表明,该校在校学生基本能掌握一些家庭礼仪,这和学校经常召开家长会,积极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有紧密的联系。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做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主要与一些家长的过度溺爱有关。
在学校文明礼仪方面,在学校看到老师,你会经常问好吗?该校有42%的学生会主动问好;在同学之间相处时,大部分学生还没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只有17%的学生能做到使用礼貌用语;在学校诸如升旗此类大型活动时,有58%的学生能做到严肃、庄重、衣着整洁;当遇到别人递东西时,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起立双手接,只有少数学生是起立单手接。学生礼仪表现突出,得益于学校的日常教育。但我们也看到了学生礼仪的缺失,比如,还有一部分学生见到老师不能主动问好,同学之间相处不能使用礼貌用语。甚至言语不合还会发生冲突。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学校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学生在校的礼仪教育。使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修养和良好生活习惯。
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德,是《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多年来,该校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教育,大力弘扬“面对垃圾弯弯腰,我为环保作贡献”和“诚实做事,诚信做人”的美德。该校75%的学生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意识;95%以上的学生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89%的学生有良好的购物习惯。
(三)结果与讨论
1.认知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一些常见的传统礼仪如尊敬长辈、礼貌用语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较为复杂的礼仪形式和文化内涵了解较少。
2.实践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践行基本礼仪的学生比例较高,但在特定场合如传统节日中的礼仪实践相对较少。
3.影响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氛围对学生的礼仪认知和实践有显著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1.部分学校开设了礼仪课程,但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待改进。
2.教师对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二)问题
1.教育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导致教育内容不连贯。
2.教学方法单一,多以说教为主,缺乏实践和体验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礼仪教育重视不够,未能与学校形成合力。
五、加强和改进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教育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
1.编写系统的教材,整合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资源,编写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
2.纳入学校课程规划,将礼仪教育作为独立课程或融入语文、品德等课程中。
(二)创新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创设各种礼仪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体验和学习。
2.游戏教学,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文化活动等,将礼仪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加强师资培训
1.提高教师的礼仪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礼仪培训和研讨活动。
2.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强化家校合作
1.举办家长讲座,向家长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传授家庭礼仪教育的方法。
2.开展亲子活动,通过亲子共同参与礼仪实践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作者系西安思源学院基础教育学院23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通讯作者系西安思源学院教授,博士。本研究为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S202413121087)
编辑/李程(lcpup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