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普法工作
——法治宣传教育法草案的主要亮点及完善建议
2025年03月10日
字数:1081

□文/赵小静
法治宣传教育法草案对负有法治宣传教育义务的相关主体作了规定,要求建立普法责任制等,旨在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普法工作,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法治宣传教育法草案对负有法治宣传教育义务的相关主体作了规定,要求建立普法责任制等,旨在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普法工作,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24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正式公布,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5年1月23日。草案说明表示,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旨在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普法工作,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主要亮点
法治宣传义务主体多元化,全方位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草案在总则部分对负有法治宣传教育义务的相关主体作了概括规定,如第七条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应当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本部门本系统法治建设总体部署并组织落实。”整体来看,草案在第二章细化规定了16类不同法治宣传责任主体的义务。其中,考虑到当前网络空间治理、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新业态发展及涉外法律服务等时代需求,将相关领域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纳入法治宣传义务主体的范畴。草案还规定立法机关立法过程中应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将立法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相结合。
法治宣传教育对象全面,重点关注国家工作人员与青少年。草案第二章规定,要针对村(居)民、新业态从业人员、消费者、老年人、服刑人员、出入境人员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第三章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并将其学习法律予以制度化;第四章考虑到生活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规定了校园、家庭、网络等相关责任主体的普法教育义务。
法治宣传教育内容明确,积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强调,“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必须从法治宣传教育做起。草案以列举方式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法律基本原则和法律常识,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和成就等五项法治宣传教育主要内容。此外,通过兜底性条款为地方立法等其他法治宣传教育内容提供法律依据。
建立普法责任制,确立国家机关履行普法责任年度报告制度。草案吸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