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精神沁润人们心田
2025年02月11日
字数:1914
载。绿水青山,活力绽放,喜看和美法治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法治好声音传到帕米尔高原,“法治乌兰牧骑”“牦牛巡边宣讲队”“草原上的普法先锋队”等丰富多彩的“基层行”活动,让农牧区群众在“家门口看文艺”“蒙古包里找法律”。云南在傣族泼水节等民族节日举办法治文艺演出,通过“双语普法”深入边疆民族千万家,推动边疆地区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新业态平台也频现普法志愿者身影,江苏依托新业态法援工作站引导平台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山东法律实务志愿者围绕新业态群体交通肇事易发高发问题开展咨询;宁夏向快递员赠送法治大礼包,助推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未来,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视角,增强普法活动的时代气息和科技含量。”中国法学会办公室主任、会员部主任吕兴焕谈到。
讲好法治故事 提升法治文化影响力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就用那份真善美来雕琢,那束光激励你我,为了梦想永不退缩……”四川创作歌颂普法志愿者MV《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火热上线让“基层行”活动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具吸引力、更有渗透力。
吉林辽源依托968968热线平台开展“基层行”活动,组织130名优秀法律专家为群众提供公益法律咨询服务,上海开启直播宣讲,打造微信、微博、视频号法治融媒体传播矩阵;重庆主动融入智能化场景,实现二维码精准推送法治信息;河南推进“码上普法”,让法律知识活起来、动起来,推动法治宣传传播力和引导力不断提升。
在安徽滁州志愿者在普法现场向群众免费派送“儒小法”布包、茶杯等。安徽将儒林文化底蕴和法治精神相融合,制作7期民法典动漫视频,还打造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皖北一杯茶”“歙事井然”等徽风皖韵治理品牌。
各地深入挖掘地方法治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宣讲,推动法治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江西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为依托,建设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甘肃建成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刘巧儿”故居新居等法治教育基地;湖南侗族同胞融合侗锦侗戏琵琶歌等传播法律,结合传统“侗款”口传民约制定新时代村规。用非遗展示法律,用山歌唱响法律,普法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
目前,全国建成县级以上宪法主题公园、广场2800多个,建成县级以上民法典主题公园、广场2400多个,法治文化元素在基层随处可见。
实践中,将“基层行”活动与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有机结合,在站点设立法律服务工作室,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入驻站点,为百姓提供家门口的法律服务。
广西依托基层服务站点,在综治中心、会员之家、会商厅等开展法治宣传;辽宁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在“基层行”活动当主力、唱主角,省法学会与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合作开展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工作;甘肃结合全省“主动创稳”行动,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新疆聚焦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探索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向监所延伸;山东设立景区站点宣传站,打造普法+文旅服务模式,提升商户和游客法治意识;湖北打造流动的基层服务站点,做到“有阵地、有力量、有机制、有保障”,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小板凳法治故事会”普法活动,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服务更加便捷。
“‘基层行’活动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站点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民生的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破解基层法治宣传力量‘散’‘小’难题,充分展现了法学会在服务法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让‘基层行’这个老品牌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表示。
唱响青春之歌 激励志愿者展现青春作为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一批批青年普法骨干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法治的信仰,活跃在“基层行”活动第一线,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目前,中国法学会有85万多个人会员,各地动员和选配一批热心公益、时间充裕、专业水准较高的法学会会员,以常驻、轮驻、随驻、云驻等方式参与“基层行”活动,为群众解答物业纠纷、拆迁补偿等法律问题,把“法言法语”转化成“乡音土话”,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年度法治人物、“法律明白人”、驻村第一书记普法志愿者宣讲团、公益法律服务团等,也纷纷加入青年普法志愿者队伍。各地不断加强普法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增强其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让普法事业薪火相传、迭代出新。
青年普法志愿者用专业深厚的法律素养、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为基层群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法治盛宴,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和法治宣传阔步向前,汇聚法治伟力再谱华章。
编辑/燕子(hchwyx7810@sina.com)
法治好声音传到帕米尔高原,“法治乌兰牧骑”“牦牛巡边宣讲队”“草原上的普法先锋队”等丰富多彩的“基层行”活动,让农牧区群众在“家门口看文艺”“蒙古包里找法律”。云南在傣族泼水节等民族节日举办法治文艺演出,通过“双语普法”深入边疆民族千万家,推动边疆地区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新业态平台也频现普法志愿者身影,江苏依托新业态法援工作站引导平台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山东法律实务志愿者围绕新业态群体交通肇事易发高发问题开展咨询;宁夏向快递员赠送法治大礼包,助推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未来,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视角,增强普法活动的时代气息和科技含量。”中国法学会办公室主任、会员部主任吕兴焕谈到。
讲好法治故事 提升法治文化影响力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就用那份真善美来雕琢,那束光激励你我,为了梦想永不退缩……”四川创作歌颂普法志愿者MV《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火热上线让“基层行”活动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具吸引力、更有渗透力。
吉林辽源依托968968热线平台开展“基层行”活动,组织130名优秀法律专家为群众提供公益法律咨询服务,上海开启直播宣讲,打造微信、微博、视频号法治融媒体传播矩阵;重庆主动融入智能化场景,实现二维码精准推送法治信息;河南推进“码上普法”,让法律知识活起来、动起来,推动法治宣传传播力和引导力不断提升。
在安徽滁州志愿者在普法现场向群众免费派送“儒小法”布包、茶杯等。安徽将儒林文化底蕴和法治精神相融合,制作7期民法典动漫视频,还打造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皖北一杯茶”“歙事井然”等徽风皖韵治理品牌。
各地深入挖掘地方法治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宣讲,推动法治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江西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为依托,建设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甘肃建成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刘巧儿”故居新居等法治教育基地;湖南侗族同胞融合侗锦侗戏琵琶歌等传播法律,结合传统“侗款”口传民约制定新时代村规。用非遗展示法律,用山歌唱响法律,普法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
目前,全国建成县级以上宪法主题公园、广场2800多个,建成县级以上民法典主题公园、广场2400多个,法治文化元素在基层随处可见。
实践中,将“基层行”活动与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有机结合,在站点设立法律服务工作室,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入驻站点,为百姓提供家门口的法律服务。
广西依托基层服务站点,在综治中心、会员之家、会商厅等开展法治宣传;辽宁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在“基层行”活动当主力、唱主角,省法学会与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合作开展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工作;甘肃结合全省“主动创稳”行动,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新疆聚焦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探索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向监所延伸;山东设立景区站点宣传站,打造普法+文旅服务模式,提升商户和游客法治意识;湖北打造流动的基层服务站点,做到“有阵地、有力量、有机制、有保障”,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小板凳法治故事会”普法活动,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服务更加便捷。
“‘基层行’活动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站点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民生的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破解基层法治宣传力量‘散’‘小’难题,充分展现了法学会在服务法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让‘基层行’这个老品牌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表示。
唱响青春之歌 激励志愿者展现青春作为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一批批青年普法骨干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法治的信仰,活跃在“基层行”活动第一线,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目前,中国法学会有85万多个人会员,各地动员和选配一批热心公益、时间充裕、专业水准较高的法学会会员,以常驻、轮驻、随驻、云驻等方式参与“基层行”活动,为群众解答物业纠纷、拆迁补偿等法律问题,把“法言法语”转化成“乡音土话”,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年度法治人物、“法律明白人”、驻村第一书记普法志愿者宣讲团、公益法律服务团等,也纷纷加入青年普法志愿者队伍。各地不断加强普法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增强其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让普法事业薪火相传、迭代出新。
青年普法志愿者用专业深厚的法律素养、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为基层群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法治盛宴,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和法治宣传阔步向前,汇聚法治伟力再谱华章。
编辑/燕子(hchwyx781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