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生育休假制度,成本由谁来担

2025年02月11日 字数:908

 □文/高原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重在构建生育友好环境。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及支持政策,我国的生育友好型社会架构正在建立和完善。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要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多地延长生育假、增设育儿假、明确男职工陪产假,一系列与生育有关的假期让新手父母获益良多。
  2021年,浙江省、上海市、重庆市等省市宣布延长生育假;2022年,25个省份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各地普遍延长产假30天至90天……
  很多人为该政策叫好,不过,也有人吐槽,“有假不能休”,还有企业表示,“生育假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现实中很难实行”。
  如何让这些假期落到实处,同时,女性在休完假重返职场后,又该怎样保障她们的权益?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回应了部分近些年讨论的热点,《措施》特别提出加大对生育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同时要建立合理的生育休假成本共担机制。
  多地延长生育相关假期
  2021年11月25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的《关于修改〈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将生育假由30天延长到60天。这也就意味着,上海女职工的产假与生育假相加,生育期间可有158天假期。
  除了上海,浙江、重庆等多个省市也宣布延长生育假期。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省(区、市)普遍延长产假至158天及以上,超半数省份生育津贴支付期限不低于158天。各地均设立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天至20天不等的父母育儿假。
  假期大幅延长、工资还照发,这样的生育大礼包乍看很美。职场女性是不是更有底气,能放心大胆地生娃了呢?
  现实不是这么理想。在小红书、豆瓣等社交平台上,记者发现孕期被辞退的女性不在少数。有人为自己争取到了该有的赔偿金,有些人却不是那么幸运,被公司以“你不适合现在的岗位”“怀孕得真不是时候”等理由辞退,而且拿不到相应赔偿。
   不敢休的“育儿假”
  育儿不只是女性的责任。除了女性的生育假期,我国在5年前已经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