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四个关键 探索发展路径 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2025年02月11日
字数:1812
参与基层治理更高效、更实效,让民意表达更通畅、更直接,画出基层社会治理最大“同心圆”。
打造汇集民智新平台。围绕充分发挥代表联系选民、开展监督、服务发展的职能作用,建成并规范提升镇(街道)代表中心联络站98个、村(居)代表联络站340个,创新设立专业代表联络站29个、流动代表联络站1个、产业代表联络站3个,68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站,接待群众1.3万人次,梳理汇总转办群众意见1796条。通过“五站”联建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形成了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人大离得很近,代表就在身边”。
探索民主议事新载体。率先探索建立街道议政代表会制度,完善以人大代表为骨干、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街道居民议事机制,拓展基层民主实践空间,弥补街道人大民主议事“空白”、民主监督“缺位”。全市12个街办已全部成立街道议政代表会,选聘议政代表743名。这一制度推行以来,共召开议政代表会25次,提出意见建议310条,票选并实施民生实事项目121个,有效推动街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商洛市人大探索建立的街道议政代表会制度得到省人大的充分肯定,写进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报告,并在全国人大举办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上作了介绍。《中国人大》和全国人大网、中国新闻网、陕西日报、陕西人大网、民声报、《法治与社会》杂志等中省媒体先后作了报道。
建立民主决策新机制。扎实开展县镇两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全市7个县(区)和86个镇人大票决民生实事项目806个,解决便民桥、通村路、产业路、污水处理、古镇综合治理等问题500余个,有效打通基层民生议事通道,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同时,在借鉴县镇两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街道民生实事项目票选制实践,全市12个街道民生实事项目票选制全面推开,2023年全市12个街道议政代表会票选的65个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建成,2024年票选的68个民生实事项目也在顺利实施。
健全民主评议新机制。积极探索街道民主评议新机制,人大街道工委根据县级人大常委会交办,依托街道议政代表会议,对街道办事处及县(区)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派驻街道工作机构的相关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同时,探索对年初通过议政会票选的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并逐步列为街道议政代表会重要议题固定下来形成民主评议新机制。
激发代表工作新活力。认真落实全国人大关于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相关要求,推动代表履职能力培训常态化。目前已组织代表赴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全国人大培训中心开展履职能力培训班4期291人次,开阔代表履职视野、激发代表履职动力。扎实开展述职评议活动,每年组织代表向原选区选民述职,并接受选民评议,确保每名代表在任期内至少开展述职一次,实现述职评议“全覆盖”,并将述职评议结果作为是否连选连任的重要参考。增设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监察和司法等五个专门委员会,不断扩大人大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努力形成协调统一、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
找准方式,完善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体系
不断充实依法监督“工具箱”,持续运用视察调研、满意度测评、专题询问、代表约见等监督方式,推动监督工作刚性化、精准化、高效化,让监督工作“长牙齿”,打出监督工作“组合拳”,实现群众参与监督、群众评判监督的有机结合,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及时得到回应。
议题由群众确定。完善监督议题征集机制,公开向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征集监督议题,把群众来信来访、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渠道反映的重点问题纳入监督计划。2024年,通过广泛征集意见,确定了城区车辆停放管理、塑料污染治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60余个监督议题,真正让群众心中“所想”成为人大监督工作“所向”。
过程由群众监督。持续健全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参加视察检查、执法检查活动等工作机制,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渠道。换届以来,市县两级已组织500余人次参与相关活动。同时,有效将代表的日常活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形成“监督+参与”的双向良性互动。2024年,在基层代表联络站开展“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主题活动,在市级专业代表联络站开展“人大代表·局长面对面”主题活动,各县(区)人大常委会依托代表联络站,围绕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两大主题,开展政策宣传270余场次、征求
打造汇集民智新平台。围绕充分发挥代表联系选民、开展监督、服务发展的职能作用,建成并规范提升镇(街道)代表中心联络站98个、村(居)代表联络站340个,创新设立专业代表联络站29个、流动代表联络站1个、产业代表联络站3个,68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站,接待群众1.3万人次,梳理汇总转办群众意见1796条。通过“五站”联建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形成了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人大离得很近,代表就在身边”。
探索民主议事新载体。率先探索建立街道议政代表会制度,完善以人大代表为骨干、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街道居民议事机制,拓展基层民主实践空间,弥补街道人大民主议事“空白”、民主监督“缺位”。全市12个街办已全部成立街道议政代表会,选聘议政代表743名。这一制度推行以来,共召开议政代表会25次,提出意见建议310条,票选并实施民生实事项目121个,有效推动街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商洛市人大探索建立的街道议政代表会制度得到省人大的充分肯定,写进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报告,并在全国人大举办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上作了介绍。《中国人大》和全国人大网、中国新闻网、陕西日报、陕西人大网、民声报、《法治与社会》杂志等中省媒体先后作了报道。
建立民主决策新机制。扎实开展县镇两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全市7个县(区)和86个镇人大票决民生实事项目806个,解决便民桥、通村路、产业路、污水处理、古镇综合治理等问题500余个,有效打通基层民生议事通道,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同时,在借鉴县镇两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街道民生实事项目票选制实践,全市12个街道民生实事项目票选制全面推开,2023年全市12个街道议政代表会票选的65个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建成,2024年票选的68个民生实事项目也在顺利实施。
健全民主评议新机制。积极探索街道民主评议新机制,人大街道工委根据县级人大常委会交办,依托街道议政代表会议,对街道办事处及县(区)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派驻街道工作机构的相关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同时,探索对年初通过议政会票选的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并逐步列为街道议政代表会重要议题固定下来形成民主评议新机制。
激发代表工作新活力。认真落实全国人大关于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相关要求,推动代表履职能力培训常态化。目前已组织代表赴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全国人大培训中心开展履职能力培训班4期291人次,开阔代表履职视野、激发代表履职动力。扎实开展述职评议活动,每年组织代表向原选区选民述职,并接受选民评议,确保每名代表在任期内至少开展述职一次,实现述职评议“全覆盖”,并将述职评议结果作为是否连选连任的重要参考。增设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监察和司法等五个专门委员会,不断扩大人大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努力形成协调统一、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
找准方式,完善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体系
不断充实依法监督“工具箱”,持续运用视察调研、满意度测评、专题询问、代表约见等监督方式,推动监督工作刚性化、精准化、高效化,让监督工作“长牙齿”,打出监督工作“组合拳”,实现群众参与监督、群众评判监督的有机结合,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及时得到回应。
议题由群众确定。完善监督议题征集机制,公开向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征集监督议题,把群众来信来访、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渠道反映的重点问题纳入监督计划。2024年,通过广泛征集意见,确定了城区车辆停放管理、塑料污染治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60余个监督议题,真正让群众心中“所想”成为人大监督工作“所向”。
过程由群众监督。持续健全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参加视察检查、执法检查活动等工作机制,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渠道。换届以来,市县两级已组织500余人次参与相关活动。同时,有效将代表的日常活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形成“监督+参与”的双向良性互动。2024年,在基层代表联络站开展“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主题活动,在市级专业代表联络站开展“人大代表·局长面对面”主题活动,各县(区)人大常委会依托代表联络站,围绕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两大主题,开展政策宣传270余场次、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