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承的法律保护路径研究

——以陕西省宝鸡地区为例

2025年01月10日 字数:1081

  □ 文/孙杰

  要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除了传统的历史观教育之外,加大法律保护力度,构建红色文化保护体系,才能更加有力的实现红色资源持续性传承,助力谱写宝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宝鸡地区的革命先驱们浴血奋战,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杀敌,抗击日寇侵犯国土,与国民党反动派殊死搏斗,付出了鲜血与生命的代价,成为了宝鸡地区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红色文化资源。但由于多种原因,红色文化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法律因素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除了传统的历史观教育之外,加大法律保护力度,构建红色文化保护体系,才能更加有力的实现红色资源持续性传承,助力谱写宝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04年,国务院联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红色旅游发展的纲要性文件,随即,全国各省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来发展红色旅游,各地掀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真正开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地挖掘和保护当地红色文化被逐渐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宝鸡本土红色文化的内涵
  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理解,广义上的红色资源覆盖范围较广,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惧艰难险阻、踔厉奋发的全过程中所形成的非物质、非实存的精神、传统等。狭义上的红色文化资源指特定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所形成的具有战斗印记的精神和物质的文化。基于不同地区对不同战役的参与度,对文化遗产就会有不同的认知。
  以抗日战争为例:宝鸡地处陕、甘、宁、川四省结合部,是中国境内重要的枢纽地带,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了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和链接西北和西南的重要战略枢纽。许多工厂内迁到宝鸡,比如荣氏纺织厂,军工企业、军校等,一些文化名人甚至在宝鸡有过生活经历,有些途径宝鸡前往当时的陪都重庆,在抗战年代,全国有两所专门关押日军的战俘营,一所在昆明,一所在宝鸡,偏僻的宝鸡成为了抗战时期的重要城市和抗战大后方,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宝鸡地区的先烈东渡黄河、南越秦岭,走到了山西、河南、云南,甚至走出国境,参加抗日远征军,面对敌人的炮火,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目前宝鸡地区能够查明基本信息,有名有姓有番号,幸存下来的仅为极少数,一些伤残将士或者与部队失散的老兵还乡在野,无数先烈战死他乡,成为了埋骨他乡、甚至异国的无名英雄。至今,依然有众多抗战老兵的后代在苦苦寻找先烈的踪迹和埋骨之地,这些都是我们的民族脊梁和国家功臣。
  以扶眉战役为例:1949年7月10日至14日,由彭德怀指挥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