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引领新时代黄河水资源治理

2025年01月10日 字数:1893
学性与前瞻性,提出既要解决当前问题也要预防未来隐患的“双治”理念。在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实践中,“系统治理”意味着要综合考量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设定关键阈值来规范水事活动,以实现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同进化与可持续发展。推进水源地与湿地保护,加强水污染治理、地下水超采治理和土地综合治理,并重视河湖岸线保护与河流生态复苏。
  两手发力。“两手发力”理念强调在水资源管理中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旨在形成市场与政府作用相统一、互补、协调、促进的治水格局。从工程技术角度看,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是落实“两手发力”理念的关键措施之一,高效的水利工程能够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供水能力,保障水安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高质量发展亦是该理念的实际应用。从政策法规角度看,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都是通过政策法规来规范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确保其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促进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两手发力”不仅体现了对水资源管理的全面理解,更为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与政策法规的结合,共同推动水资源管理向更高水平迈进。
  习近平治水思路在黄河水资源治理的成功实践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各级机构政府部门通力协作,聚焦黄河水资源短缺问题,深入贯彻习近平治水论述,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坚决贯彻中央节水治水管水兴水决策部署,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持续深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全要素管控,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伟大实践成效显著。
  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黄河作为中国第二大河,虽然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的2%,却支撑着全国12%的人口和15%的耕地。近年来,黄河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加之黄河流域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成为最大刚性约束,缺水常态化管控压力巨大。为应对水资源短缺与生态保护双重挑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实现节水目标,支撑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区域和行业用水总量管控,严格取水许可管理,强化水资源合理分配与利用;加强黄河干支流水量统一调度与精细化动态管控,确保重要断面水量达标下泄;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措施,推动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浪费等等。总体来看,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格局持续优化,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
  推动河长制和湖长制制度创新。河长制与湖长制作为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创新举措,黄河流域通过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整合职能,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促进法治化建设,并鼓励多元参与和社会监督,构建了全面的河湖管护责任体系。目前,黄河流域九省(区)已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设立河湖长7.7万名、村级巡(护)河员35.6万名,率先建立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多项指导性文件出台,加强水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设立黄河环境资源巡回法庭、公益诉讼工作站、司法保护基地,建立“流域管理+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新模式。优化了治理结构,提升了法治保障,促进了多元参与,为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科技创新在水资源管理的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尤其是在农业、工业及城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是建成黄河下游引黄涵闸和中上游规模以上取水口远程在线监测系统,建成沿河省区、重点灌区、直属分调中心,打造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平台,实现引水数据远程填报、自动采集、实时统计、对比分析、计算整合、报表导出,站点远端监视,实时水情、雨情、墒情、当日引水、调度指令、督查、总量预警等信息集中呈现,实现用水需求与调度指令有效衔接。二是在农业节水方面,引入了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智能灌溉系统等创新手段,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通过GPS精准灌溉技术,增强了农田管理的精确度,提高了灌溉效率。三是通过选育耐旱作物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水资源消耗。在工业节水减排方面,推广了高效冷却、循环用水及废水再生利用等技术,支持企业进行节水改造,促进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城镇节水措施也得到了加强。总体而言,科技创新在促进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方面,通过减少浪费、提升效率,展现了其在自然生态保护、经济效益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
  完善水资源法规制度体系。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