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去“小学化”有了法律规定

2025年01月10日 字数:1743
时有发生,在蔡海龙看来,这与以前学前教育领域法律空白相关。
  “此前由于学前教育法未出台,很多民办幼儿园因为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其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长期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一些幼儿园的办学行为缺乏应有的监督与管理,甚至根本不具备相应的办学资质和师资保障。”蔡海龙说。
  不过,随着学前教育法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对聘任工作人员做背景查询和健康检查是幼儿园的法定职责,成为其招聘工作流程中必须履行的义务。
  若幼儿园未按照规定流程查询,按照学前教育法规定,根据不同情形,教育部门可以责令限期改正、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招生,甚至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处罚。同时,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未履行查询义务,或者招用、继续聘用具有相关违法犯罪记录人员的,最高将面临50万元罚款。
  幼儿园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
  “幼儿园期间到底要不要提前学习小学内容?”这几乎是每个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前疑惑的问题。
  2023年9月,冯娟(化名)的孩子上一年级,因为孩子上的是公立幼儿园,识字、拼音、数学等都没有提前教,因此孩子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和10以内的数字外,几乎是零基础入学。
  儿子上一年级后,冯娟发现自己的“佛系”好像“坑”了儿子。同班的同学们几乎都在幼儿园大班时报了硬笔书法,自己的孩子在做题时却看不懂题目,写字歪歪扭扭。
  小学老师只用了一个半月就讲完了拼音,这让冯娟叫苦不迭:“以前都说不能学小学的内容,可是不学又跟不上,究竟让家长怎么做?”
  事实上,针对幼儿园超纲教学、幼儿学习班大行其道的现象,教育部门和地方一直在寻求破解之策。
  早在2012年,教育部网站就发出《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规定存在“小学化”现象的幼儿园和举办招生选拔考试的小学一律不得参与评优、评先。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解决教师资质能力不合格问题以及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
  在地方层面,2021年7月《长春市学前教育条例》施行,其中规定:幼儿园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学龄前儿童教授小学教材内容、布置家庭作业。小学应当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
  然而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大环境下,教育部和地方政府虽然屡提遏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却始终难以收到好的成效。
  不过,上述情况将随着学前教育法的实施后得以改变。
  在幼小衔接方面,学前教育法明确:幼儿园与小学应共同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但幼儿园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小学则需坚持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校外培训机构等不得对学前儿童开展半日制或者全日制培训。
  学前教育法第二章“学前儿童”中,对学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等权益作出明确规定,包含尊重儿童人格、保障儿童入园、照顾有特殊需求儿童、保护儿童隐私等多个方面。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学前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潘琼告诉记者,学前教育法也明确,儿童权益保护并不仅是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要求,政府、幼儿园、家庭、社会相关机构都应当坚持最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原则,给予学前儿童特殊、优先保护,这对实现幼有善育、推进全域建设儿童友好环境将发挥积极作用。
  “学前教育法再次强调了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的实施,必须坚持尊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强调关注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支持学前儿童通过亲近自然、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探索学习,保证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包括‘组织入园考试或者测试’‘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或者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等情形作为禁止条目将受到相应处罚。”潘琼说。
  潘琼介绍,学前教育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这一价值导向和原则的再次明确,对进一步推动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保教理念,真正实现学前教育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基,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在教育部发布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确保学前教育法的规定能够落到实处。教育部将规范保教行为,研究制定课程教学资源审定管理办法,规范监管在幼儿园推行使用的课程教学资源。继续深入开展清理整治,坚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等不规范办园行为。
  编辑/李程(lcpup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