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样板”
2025年01月10日
字数:1566
□文/方贤超
近年来,石泉县人大常委会聚焦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大课题”,着力在基层实践点“小切口”上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石泉县人大常委会聚焦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大课题”,着力在基层实践点“小切口”上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探索过程
石泉县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坚持面向基层、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原则,有序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建设。
以基层民主为切入,探索实践路径。立足人大制度优势,以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为统揽,以片区代表联络站为依托,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以“五级代表”联动履职为纽带,探索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促进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环环相扣”,切实把人民当家作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更充分地体现在基层,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以代表家站为依托,聚合资源要素。全县建成11个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45个片区(村、社区)代表联络站、1个商会代表联络站,全县821名五级人大代表进站全覆盖,成为基层实践点建设的重要基石。在启动试点建设时,按照整合资源、便于工作、注重实效的原则,对现有的代表联络站进行迭代升级,同时注重与村便民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党代表和政协委员工作室等功能部室进行融合,进一步丰富功能、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强化保障,确保联络站门常开、人常来、事常办、情常联,着力把实践点建设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学习交流的阵地、代表履职的平台、民主展示的窗口。
以试点示范为引领,推进提质扩面。在推进实践点建设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试点探索阶段。2023年4月,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组织部分镇人大主席和代表工委干部到河南省温县、安阳、濮阳等地考察学习,借鉴河南省经验做法,形成了初步意见,启动了前期工作。2023年6月,县委深改办印发了《石泉县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同步在城关、池河、后柳、中池、两河5个镇各确定1个村(社区)进行试点。经过一年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二是提质扩面阶段。2024年初,县人大常委会印发了《关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提质扩面工作的通知》,在后柳镇召开镇人大主席座谈会,专题进行安排部署,在全县11个镇各确定1-2个基层组织作用强、群众基础好、有县级及以上人大代表的村(社区)进行扩面。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批5个试点质效得到进一步提升,新扩面的11个实践点各具特色、初显成效。
推进举措
坚持民意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四个五”的思路举措:即,构建党委主导、人大主推、政府主动、代表主力、群众主体“五位一体”格局,拓展“五个平台”,健全“五项机制”,实现民主选举集民心、民主协商促治理、民主决策聚民智、民主管理优服务、民主监督提效能“五大目标”。在实践点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载体和制度体系建设为重点,聚力在“五个平台”和“五项机制”上系统施策、一体推进。
拓展民意表达平台,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机制。建立“站内+站外”“固定+流动”“线上+线下”多向征集民意平台,不断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代表接待联系选民机制,结合“321”基层治理模式,开展“代表来了”“代表等你说、有事你反映”、表达“微心愿”等接待选民活动,让群众有意见随时提、有想法尽管讲、有诉求大胆说。推广“石泉民E桥”小程序,将代表二维码亮到选区、亮到基层,实现民意表达既能“面对面”,又能“键对键”,保障选民全天候联系代表、便捷反映社情民意,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拓展议事议政平台,健全民主协商、参与治理机制。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
近年来,石泉县人大常委会聚焦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大课题”,着力在基层实践点“小切口”上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石泉县人大常委会聚焦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大课题”,着力在基层实践点“小切口”上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探索过程
石泉县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坚持面向基层、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原则,有序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建设。
以基层民主为切入,探索实践路径。立足人大制度优势,以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为统揽,以片区代表联络站为依托,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以“五级代表”联动履职为纽带,探索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促进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环环相扣”,切实把人民当家作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更充分地体现在基层,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以代表家站为依托,聚合资源要素。全县建成11个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45个片区(村、社区)代表联络站、1个商会代表联络站,全县821名五级人大代表进站全覆盖,成为基层实践点建设的重要基石。在启动试点建设时,按照整合资源、便于工作、注重实效的原则,对现有的代表联络站进行迭代升级,同时注重与村便民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党代表和政协委员工作室等功能部室进行融合,进一步丰富功能、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强化保障,确保联络站门常开、人常来、事常办、情常联,着力把实践点建设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学习交流的阵地、代表履职的平台、民主展示的窗口。
以试点示范为引领,推进提质扩面。在推进实践点建设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试点探索阶段。2023年4月,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组织部分镇人大主席和代表工委干部到河南省温县、安阳、濮阳等地考察学习,借鉴河南省经验做法,形成了初步意见,启动了前期工作。2023年6月,县委深改办印发了《石泉县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同步在城关、池河、后柳、中池、两河5个镇各确定1个村(社区)进行试点。经过一年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二是提质扩面阶段。2024年初,县人大常委会印发了《关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提质扩面工作的通知》,在后柳镇召开镇人大主席座谈会,专题进行安排部署,在全县11个镇各确定1-2个基层组织作用强、群众基础好、有县级及以上人大代表的村(社区)进行扩面。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批5个试点质效得到进一步提升,新扩面的11个实践点各具特色、初显成效。
推进举措
坚持民意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四个五”的思路举措:即,构建党委主导、人大主推、政府主动、代表主力、群众主体“五位一体”格局,拓展“五个平台”,健全“五项机制”,实现民主选举集民心、民主协商促治理、民主决策聚民智、民主管理优服务、民主监督提效能“五大目标”。在实践点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载体和制度体系建设为重点,聚力在“五个平台”和“五项机制”上系统施策、一体推进。
拓展民意表达平台,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机制。建立“站内+站外”“固定+流动”“线上+线下”多向征集民意平台,不断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代表接待联系选民机制,结合“321”基层治理模式,开展“代表来了”“代表等你说、有事你反映”、表达“微心愿”等接待选民活动,让群众有意见随时提、有想法尽管讲、有诉求大胆说。推广“石泉民E桥”小程序,将代表二维码亮到选区、亮到基层,实现民意表达既能“面对面”,又能“键对键”,保障选民全天候联系代表、便捷反映社情民意,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拓展议事议政平台,健全民主协商、参与治理机制。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