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大山深处的生动写照
——商洛市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基层实践
2025年01月10日
字数:1373

□文/高峰
民生实事项目集中体现了人民意愿,使党委、政府工作获得了广泛民意基础,构建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基层治理实践平台,对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与社会治理的有效契合,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商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于2020年10月启动,按照“自下而上、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方式,先在柞水县探索试点。2022年4月,又增加2个县和34个镇为试点县镇。从2023年开始,在商洛7县(区)98个镇(街道办)实现全覆盖。
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开展以来,全市7县(区)86个镇通过票决实施民生实事项目806个,12个街道票选民生实事项目81个,共投入资金632037.76万元,涵盖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解决便民桥、通村路、古镇综合治理等问题500余个,有效打通基层民生议事通道,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高点站位,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实践中,始终把丰富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内容作为依法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立足全市实际,借鉴外地经验,吸纳试点做法,草拟了《票决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呈送市委,市委高度重视、专题研究,及时批复。各县(区)及时召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票决制工作。在全市构建了“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主责、代表票决、群众参与”的兴办民生实事工作机制,确保了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按程序进行。
■实行“边试点边规范”,强化工作指导
商洛在全市选择人口、镇(办)少,总体体量小的柞水县先行试点,逐步扩展。柞水在试点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及相关工委随时跟踪指导,通过边学边干,在学中干、在干中改,逐步建立标准、及时予以规范。试点一年后,商洛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实际,在多方征求意见、多次召开研讨会议、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22年10月,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县镇两级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商人发〔2022〕33号),重点对征集项目建议、确定候选项目、开展审议票决、抓好项目实施、强化监督推动、开展评价问效、进行年度报告七个环节进行了规范,提出了全市指导性意见,确保全市票决制工作规范化起步,标准化运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
商洛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穿票决制工作始终,最大程度地把群众意愿体现到各个环节。项目征集阶段,县(区)、镇(办)开展不同形式宣传,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单位、企业、村(社区)和群众中集中走访调研,广纳民意、集中民智。充分发挥452个人大代表联络站作用,把全市6823名五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站,参加接待选民活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为镇(办)经济社会发展建好“民生账”“民意库”。讨论候选项目时,县(区)镇(办)党委会议严格把关、充分论证,确保每一个项目都体现出普惠性、公益性、可行性、科学性,确保与群众的意愿相吻合,与本辖区的中长期规划相匹配。
■盯紧“人大代表”主体,积极发挥代表作用
人大代表通过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这个载体,围绕项目征议题、搞调研、抓监督,工作有了着力点,履职方式实现了由“虚”到“实”转变。县(区)根据人大代表所在行业、专业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