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防护网”
2025年01月10日
字数:1797
员、2.8万名“双百”社工一起,常态化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目前,广东省基本实现省、市、县、镇四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机构全覆盖。
关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和关爱服务工作,2024年9月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司长郭玉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民政部门指导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开展入户走访、信息核查、关爱服务等工作。指导各地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发挥这类机构在困境儿童兜底监护、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实践来看,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再将视线转移到全国妇联,2024年3月,全国妇联等九部门印发《深化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妇联强化各方协同,汇聚关爱力量,深化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志愿服务,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我们要帮助困境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逃避心理、怨恨心理,帮助他们培塑拥抱温暖、直面困难、感恩社会的能力。这是我们工作室提炼出来的帮助困境儿童克服三种心理、培塑三种能力的帮扶原则。”重庆渝北爱心妈妈工作室主理李学芳说。
在这间爱心妈妈工作室,有两位未成年人走进了记者的视野——父亲服刑,母亲离家出走的事实无人抚养孤儿小蓉是李学芳的帮扶对象。因为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小蓉对双亲没有感情。为此,李学芳经常开导小蓉,鼓励小蓉看望妈妈,和妈妈说说心里话,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小蓉逐渐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慢慢地体谅了父母的不易。
抽烟、逃学、打架……5年前,15岁的小伟因打架被送入派出所,遇见被辖区群众亲切称为“曾妈”的曾淑俊。通过普法视频和法律课件学习法律法规、背诵重点法条……为了对小伟进行矫治教育,曾淑俊倾注了大量心血,帮助他纠正了不良行为,引导他发挥特长。最终,小伟洗心革面,还考上了大学。
据了解,这间爱心妈妈工作室是重庆市渝北区妇联打造的特色品牌。不仅在重庆,在全国各地,都活跃着这样一群“爱心妈妈”,她们有从事多年困境儿童帮扶的爱心义工,有熟知帮弱扶困政策的政府工作人员,面对共性问题大家提炼经验,针对个性问题大家各出办法,爱心妈妈工作室凝聚了爱心,形成了团队,通过建章立制让帮扶有方法、有成效。
推动构建未成年司法支持工作体系
在守护特殊群体的同时,还应大力避免罪错青少年滑向更黑暗的深渊。
多年来,共青团积极参与青少年领域立法工作,陆续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实施,对刑法修正案(十一)、社区矫正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参与立法过程特别注重了解反映青年想法、发挥青年权益代言人作用,仅未成年人保护法一审稿就征集青少年建议4.9万条。
2022年5月12日,一段未成年人被暴力欺凌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起广泛关注。同日,一个由团中央、团省委、团市委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群便建立起来;次日上午,一份提请关注并稳妥处置相关事件的建议函便迅速送达相关部门。这是基层共青团组织落实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触发青少年权益热点事件响应处置机制的一个场景。
2018年2月,共青团中央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签订了《关于构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的合作框架协议》,就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和犯罪预防等方面探索工作机制,先在40个地区进行试点,后来扩展到80个地区。
据悉,目前,绝大多数省级团委和检察机关都签署了合作协议,很多地方团组织也与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开展了工作协作。河北省11个地市团委全部与同级检察机关签订合作协议,共青团山西省委、省人民检察院联合省委政法委及教育、民政等部门出台了构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的意见。
2019年,共青团中央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工作指南”列为“青少年发展研究”省部级课题,委托首都师范大学等专业团队研发。同时,依托80个全国未检社会支持体系示范建设地区进行实践检验。
历经几年不断完善,由共青团中央、最高人民检察院、民政部组织完成的《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于2023年3月获批为国家标准。作为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第一个国家标准,它的出台必将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司法社工队伍建设、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规范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未成年人保护法全方位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的未成年人“六大保护”,社会各界应齐心协力,共同做好未成年人保护这份“朝阳事业”。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
关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和关爱服务工作,2024年9月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司长郭玉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民政部门指导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开展入户走访、信息核查、关爱服务等工作。指导各地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发挥这类机构在困境儿童兜底监护、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实践来看,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再将视线转移到全国妇联,2024年3月,全国妇联等九部门印发《深化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妇联强化各方协同,汇聚关爱力量,深化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志愿服务,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我们要帮助困境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逃避心理、怨恨心理,帮助他们培塑拥抱温暖、直面困难、感恩社会的能力。这是我们工作室提炼出来的帮助困境儿童克服三种心理、培塑三种能力的帮扶原则。”重庆渝北爱心妈妈工作室主理李学芳说。
在这间爱心妈妈工作室,有两位未成年人走进了记者的视野——父亲服刑,母亲离家出走的事实无人抚养孤儿小蓉是李学芳的帮扶对象。因为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小蓉对双亲没有感情。为此,李学芳经常开导小蓉,鼓励小蓉看望妈妈,和妈妈说说心里话,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小蓉逐渐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慢慢地体谅了父母的不易。
抽烟、逃学、打架……5年前,15岁的小伟因打架被送入派出所,遇见被辖区群众亲切称为“曾妈”的曾淑俊。通过普法视频和法律课件学习法律法规、背诵重点法条……为了对小伟进行矫治教育,曾淑俊倾注了大量心血,帮助他纠正了不良行为,引导他发挥特长。最终,小伟洗心革面,还考上了大学。
据了解,这间爱心妈妈工作室是重庆市渝北区妇联打造的特色品牌。不仅在重庆,在全国各地,都活跃着这样一群“爱心妈妈”,她们有从事多年困境儿童帮扶的爱心义工,有熟知帮弱扶困政策的政府工作人员,面对共性问题大家提炼经验,针对个性问题大家各出办法,爱心妈妈工作室凝聚了爱心,形成了团队,通过建章立制让帮扶有方法、有成效。
推动构建未成年司法支持工作体系
在守护特殊群体的同时,还应大力避免罪错青少年滑向更黑暗的深渊。
多年来,共青团积极参与青少年领域立法工作,陆续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实施,对刑法修正案(十一)、社区矫正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参与立法过程特别注重了解反映青年想法、发挥青年权益代言人作用,仅未成年人保护法一审稿就征集青少年建议4.9万条。
2022年5月12日,一段未成年人被暴力欺凌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起广泛关注。同日,一个由团中央、团省委、团市委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群便建立起来;次日上午,一份提请关注并稳妥处置相关事件的建议函便迅速送达相关部门。这是基层共青团组织落实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触发青少年权益热点事件响应处置机制的一个场景。
2018年2月,共青团中央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签订了《关于构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的合作框架协议》,就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和犯罪预防等方面探索工作机制,先在40个地区进行试点,后来扩展到80个地区。
据悉,目前,绝大多数省级团委和检察机关都签署了合作协议,很多地方团组织也与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开展了工作协作。河北省11个地市团委全部与同级检察机关签订合作协议,共青团山西省委、省人民检察院联合省委政法委及教育、民政等部门出台了构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的意见。
2019年,共青团中央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工作指南”列为“青少年发展研究”省部级课题,委托首都师范大学等专业团队研发。同时,依托80个全国未检社会支持体系示范建设地区进行实践检验。
历经几年不断完善,由共青团中央、最高人民检察院、民政部组织完成的《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于2023年3月获批为国家标准。作为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第一个国家标准,它的出台必将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司法社工队伍建设、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规范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未成年人保护法全方位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的未成年人“六大保护”,社会各界应齐心协力,共同做好未成年人保护这份“朝阳事业”。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