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构筑未成年人犯罪防治体系

2025年01月10日 字数:1883
人犯罪条例。
  “我认为,从整体上看,国家层面越来越突出对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治理工作同步而行。近年来,各地也都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修改相关地方性法规,应该说国家和地方两个维度的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治理制度体系都在趋于完善。”王贞会说。
  王贞会关注到,海南省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后不久,就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海南省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规定》。他介绍:“海南这项地方性法规比较特殊,它是将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整合在一起制定的。”海南本次立法按照有特色、小切口、可操作的原则,在体例上力求少而精,不追求大而全,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只作衔接性规定,不再重复上位法的内容,有效节约了立法成本。
  2023年11月,修订后的《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施行,该条例直面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的新问题、新挑战,突出地方特色。考虑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形成合力,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单位组成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形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合力。同时,场地建设能够有效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提供便利条件,广东特别规定所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统筹辖区内资源,设置至少一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服务站点,为专业服务机构等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条件。为了更有效治理未成年人犯罪,规定专门学校学生来源不受户籍限制,专门学校内实行男女学生分班管理,女生班级应当至少配备一名女性班主任。
  关注重点问题和关键领域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司法实践中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面临着新的探索和挑战。针对重点问题和关键领域的法律规定也在与时俱进,起到了有益补充作用。
  近年来,一些案例和相关数据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指向了“家庭教育”。最高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大量个案的分析,发现不良家庭环境、不当监护方式是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或者受到不法侵害的深层次原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与其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极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
  回应社会关切,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发挥家庭第一道防线作用,通过搭建家庭负责、国家支持、社会协同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有效改善并引导家庭教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
  2023年底,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了《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2年,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93.7%增长到97.2%,基本达到饱和状态。互联网已全面融入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未成年人在获取知识和信息更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不良信息传播等风险,易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为坚决整治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问题,2023年10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公布,并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是信息技术发展对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和新风险的有效应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组织、教唆、胁迫、引诱、欺骗、帮助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家庭教育促进法》是落实家庭监护责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责任,它们共同发挥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作用。”王贞会认为:“我国现阶段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体系的法律构建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全面。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逐渐完善,每一部分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细化,逐步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这就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的立法体系。”
  此外,2021年2月,对于网络直播乱象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7部门制定《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10月,为防范网络游戏沉迷问题,教育部办公厅等6部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2022年6月,对于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业态问题,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等5部门制定《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首次在全国范围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纳入管理。
  不断完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预防治理网络,不仅是法律与制度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