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及对策
2024年12月10日
字数:1868
□文/杨讲生 杨云帆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从机器人新闻写作到无人机拍摄采访;从自动化播音生成到个性化内容推送;从数据新闻的快速抓取到真假信息的一键核查等,新闻传播的几乎所有环节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替代。这种高科技、超智能、全自动、大规模的新质生产力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质量,也深刻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模式和机制,给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可谓新闻传播史上又一次伟大的变革,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对此必须认真思考,并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应对。
首先是新闻发现和采集。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搜索和传感器技术能快速有效地从一大堆一般事实中识别新闻事实,尤其是记者难以发现的数据新闻和地图新闻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具有得天独厚的强大优势,比如央视网的“智媒数据链”和“智闻”产品可以通过挖掘全网大数据,实现快速分析抓取全网实时热点信息,追踪热点源头,预测新闻发展方向,帮助记者精准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更好地完成选题策划。
突发事件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头戏,如何快速地发现并报道突发事件,是媒体竞争的关键,为在竞争中取胜,这几年世界各大媒体也都引进了人工智能,比如新华社研发的“新闻雷达”,能够自动预警新闻事件,并根据事件性质预测新闻热度和发展方向。
当然,目前人工智能还不能涵盖所有新闻发现和采集,尤其是在大量隐性新闻和新闻宣传方面的选题,新闻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吃透两头”的职业要求,重点关注并及时发现和采集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的好新闻,正确引导新闻舆论。
其次是新闻生产与制作。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方面目前主要体现在机器人写作上,过去一百个记者一天最多能生产400篇作品,现在一个机器人一天都能写数万篇作品,且不知疲倦全天候高质量完成。比如腾讯的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等,都依据写作机器设置的模板和分析算法自动生成新闻作品。
人工智能在新闻制作方面主要体现在机器人播音和新闻场景的塑造上,不用播音员,再长的文字稿立马就会生成不同风格的音频作品;不用记者现场拍摄,只要有新闻事实,只要输入相关的数据,机器人就会让新闻工作者和受众身临其境,且可视、可听、可感,三维体验非常逼真,目前许多新媒体都在使用这项技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新闻需求,比如司马南频道几乎每篇文字稿都配有这样的音频。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机器人写的作品人情味明显不足,也不能涉足深度报道;机器人播的作品,都是平铺直叙,没有抑扬顿挫,甚至也体现不出标点符号;机器人塑造的新闻场景,即便再逼真,仍然能看出和现实的区别。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克服人工智能的这些缺点,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多写受众喜闻乐见的深度分析报道,多播感情浓郁的新闻通讯,多拍真实可信的新闻现场,让新闻保持原汁原味的情感和温度。
最后是新闻分发与核查。人工智能在新闻分发方面主要体现在通过大数据算法来向受众投送自己喜好的作品,比如,你如果经常点击体育新闻或战争新闻,人工智能就会有目的的给你推荐各种体育新闻和战争新闻,以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但这也有个缺点,久而久之,受众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处在自我封闭的信息茧房内,影响受众全面认识世界的能力。
人工智能在新闻核查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新闻真假的甄别上,网上假新闻很多,新闻工作者和受众往往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对之一一甄辩,人工智能虽然不能完全确定新闻的真假,但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算法给人们提供初步的诊断结果,媒体据此决定新闻选题与转发,受众据此决定新闻接受与评价,这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避免了假新闻带给媒体和受众的危害。
当然,人工智能辨别新闻的真假有时也会出错,新闻工作者一定要仔细核实,特别是对那些被人工智能判了死刑的新闻,新闻工作者要帮助受众再次核实,不能被虚假信息误导。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面临巨大变革,人工智能在大大提高新闻线索发现与采集的效率、大大促进新闻内容生产与制作的速度、大大增强新闻传播分发与核查的效果等机遇的同时,也带给新闻业前所未有的一些挑战——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受到冲击、新闻岗位面临短缺危机、受众隐私泄露与信息茧房严重、新闻核查把关难度增加、技术应用与数据安全风险并存、新闻伦理与知识产权保护困难、新闻与计算机复合型技术人才匮乏等。面对这样的现状,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新闻管理者等要认清大势、及早动手、转变观念、改革机制、加快立法、完善教育、扬长避短、查漏补缺,有效应对传媒变革,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分别系西安翻译学院新闻传播学教授、西安博爱国际学校人工智能爱好者)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从机器人新闻写作到无人机拍摄采访;从自动化播音生成到个性化内容推送;从数据新闻的快速抓取到真假信息的一键核查等,新闻传播的几乎所有环节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替代。这种高科技、超智能、全自动、大规模的新质生产力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质量,也深刻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模式和机制,给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可谓新闻传播史上又一次伟大的变革,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对此必须认真思考,并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应对。
首先是新闻发现和采集。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搜索和传感器技术能快速有效地从一大堆一般事实中识别新闻事实,尤其是记者难以发现的数据新闻和地图新闻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具有得天独厚的强大优势,比如央视网的“智媒数据链”和“智闻”产品可以通过挖掘全网大数据,实现快速分析抓取全网实时热点信息,追踪热点源头,预测新闻发展方向,帮助记者精准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更好地完成选题策划。
突发事件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头戏,如何快速地发现并报道突发事件,是媒体竞争的关键,为在竞争中取胜,这几年世界各大媒体也都引进了人工智能,比如新华社研发的“新闻雷达”,能够自动预警新闻事件,并根据事件性质预测新闻热度和发展方向。
当然,目前人工智能还不能涵盖所有新闻发现和采集,尤其是在大量隐性新闻和新闻宣传方面的选题,新闻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吃透两头”的职业要求,重点关注并及时发现和采集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的好新闻,正确引导新闻舆论。
其次是新闻生产与制作。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方面目前主要体现在机器人写作上,过去一百个记者一天最多能生产400篇作品,现在一个机器人一天都能写数万篇作品,且不知疲倦全天候高质量完成。比如腾讯的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等,都依据写作机器设置的模板和分析算法自动生成新闻作品。
人工智能在新闻制作方面主要体现在机器人播音和新闻场景的塑造上,不用播音员,再长的文字稿立马就会生成不同风格的音频作品;不用记者现场拍摄,只要有新闻事实,只要输入相关的数据,机器人就会让新闻工作者和受众身临其境,且可视、可听、可感,三维体验非常逼真,目前许多新媒体都在使用这项技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新闻需求,比如司马南频道几乎每篇文字稿都配有这样的音频。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机器人写的作品人情味明显不足,也不能涉足深度报道;机器人播的作品,都是平铺直叙,没有抑扬顿挫,甚至也体现不出标点符号;机器人塑造的新闻场景,即便再逼真,仍然能看出和现实的区别。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克服人工智能的这些缺点,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多写受众喜闻乐见的深度分析报道,多播感情浓郁的新闻通讯,多拍真实可信的新闻现场,让新闻保持原汁原味的情感和温度。
最后是新闻分发与核查。人工智能在新闻分发方面主要体现在通过大数据算法来向受众投送自己喜好的作品,比如,你如果经常点击体育新闻或战争新闻,人工智能就会有目的的给你推荐各种体育新闻和战争新闻,以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但这也有个缺点,久而久之,受众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处在自我封闭的信息茧房内,影响受众全面认识世界的能力。
人工智能在新闻核查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新闻真假的甄别上,网上假新闻很多,新闻工作者和受众往往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对之一一甄辩,人工智能虽然不能完全确定新闻的真假,但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算法给人们提供初步的诊断结果,媒体据此决定新闻选题与转发,受众据此决定新闻接受与评价,这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避免了假新闻带给媒体和受众的危害。
当然,人工智能辨别新闻的真假有时也会出错,新闻工作者一定要仔细核实,特别是对那些被人工智能判了死刑的新闻,新闻工作者要帮助受众再次核实,不能被虚假信息误导。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面临巨大变革,人工智能在大大提高新闻线索发现与采集的效率、大大促进新闻内容生产与制作的速度、大大增强新闻传播分发与核查的效果等机遇的同时,也带给新闻业前所未有的一些挑战——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受到冲击、新闻岗位面临短缺危机、受众隐私泄露与信息茧房严重、新闻核查把关难度增加、技术应用与数据安全风险并存、新闻伦理与知识产权保护困难、新闻与计算机复合型技术人才匮乏等。面对这样的现状,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新闻管理者等要认清大势、及早动手、转变观念、改革机制、加快立法、完善教育、扬长避短、查漏补缺,有效应对传媒变革,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分别系西安翻译学院新闻传播学教授、西安博爱国际学校人工智能爱好者)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