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价值逻辑

2024年12月10日 字数:1758
造性充分涌流。资产阶级议会假借民主外衣,却无法掩盖其理论上宣称代表社会普遍利益而实际上维护资产阶级特殊利益的矛盾,终而形成人民大众形式有权、少数精英实际弄权、资本集团实质掌权的治理主体格局,造成国家治理具有严重偏向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植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以人民性为根本底色,能够最大限度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进入国家治理体系和过程,激发其参与热情与创造活力。
  在国家治理的基本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助于形成平衡性治理,使各种政治关系协调有序、良性互动、和谐共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包容性的制度设计,能够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政军群各机构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其具体构成族体的关系,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全面整合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提供的高活性参与机制、建制性表达平台、协合性协商空间之中,使各种关系向上向善、互构互赖。
  在国家治理的推进过程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助于创造回应性治理,使其在职责范围内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代议机构为国家治理的区别性回应、差别化回应提供了精巧的制度掩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通过各种具体机制系统梳理、有效凝集、充分汇聚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反映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之“小事”设定为人大日常工作之“大事”,从法律、制度层面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强化国家治理过程的回应性、责任性和服务性。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机制保障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伟大征途,又将会面临不断凸显的风险挑战和显著增多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立足自身职责使命,有效推进与全面深化改革相关的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造多向度的保障机制。
  其一,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充分体现、切实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取向。具体而言,人民群众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可以持续将自身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与需要,输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转系统之中,从而触发改革“感应器”、驶入决策“快车道”。
  其二,改革与法治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70年来,推动人们不断增强尊崇法治、厉行法治的意识,有助于人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不断健全完善,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确保了深化改革有法可依、于法有据。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高效捕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各种立法需求,通过对法律具体内容的稳健性更新,为改革行稳致远护航。
  其三,人民代表大会能够基于围绕中心、贴近民生、突出重点的要求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进而根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有效监督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不断完善监督法及其实施机制,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进而以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功能的充分落地体现“人民是阅卷人”的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以来的70年,是其价值逻辑不断凸显的70年,是其作用不断激活、影响不断扩大、能量不断强化的70年。面向未来,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既立足自身,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胸怀天下,以开放心态讲好中国民主故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完善、持续成长、成熟定型为人类政治文明形态的深度拓展作出中国贡献。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