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驾员”职业须规范化管理

2024年11月10日 字数:1689
    资料图片

来一直未形成市场规范,包括收费标准、陪驾流程及效果评价等。此外,陪驾过程中如发生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情况,如何划分法律责任也存在争议。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在“陪驾”过程中驾驶的是学员自己的车,那么遇到事故和违章要学员承担;如果是用“陪驾员”提供的车,事故和违章的责任“陪驾员”会全部承担。但是不是所有的陪驾教练都是这样的,还是有不少人会把全部责任推给学员的。
  对此,姚金菊分析称,如果驾驶员尚未获得驾驶证,由驾驶员承担交通事故的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此时陪驾机构在明知学员没有驾驶证的情况下仍将所有车辆交由驾驶员驾驶,那么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也可能视情节承担过错责任,同时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之规定,还会受到行政处罚。
  如果驾驶员已经取得了相应驾驶资格,而陪练教练不存在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六条“影响驾驶人安全驾驶的行为”,此时驾驶员应当承担全部责任。如果是陪驾教练对车辆进行了改装,陪驾教练可以通过踩刹车、控制方向盘等方式实际控制车辆,此时如果有证据证明是改装行为或陪练的操控行为导致事故的发生,那么就符合前述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情形,应当根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相关规定,由陪驾教练承担补充责任或与驾驶员承担连带责任。
  刘宏岩则认为,从驾驶员角度来讲:驾驶人员应具备扎实的驾驶技能及安全意识。包括对车辆性能的熟悉、驾驶规则的掌握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从陪驾教练角度来讲:第一,确保车辆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避免因车辆故障导致的事故;第二,加强对驾驶人员的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以保障陪驾过程中的行车安全;第三,提高教练的安全意识和指导教学技能、定期进行考核。
  “陪驾”行业亟待规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导致“陪驾员”这一行业乱象丛生亟待解决,也是不少需要“陪驾员”的“本本族”反映最多的为两大问题:一是市场上的很多“陪驾员”都没有资质证件,让驾驶员很不放心;二是我国汽车陪练行业目前仍处于“无主管单位,无统一标准,无准入门槛”的“三无”状态。与驾校教练不同,国家目前还没有“汽车陪练”这一职业的相关培训标准和资格证,大多数提供陪练服务的人员仅持有驾照。
  对此,姚金菊认为,陪驾教练收取费用同时提供驾驶技术指导服务,与一般的亲友之间的驾驶指导有所不同,根据2022年11月1日实施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第二条之规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是指以培训学员的机动车驾驶能力或者以培训道路运输驾驶人员的从业能力为教学任务,为社会公众有偿提供驾驶培训服务的活动。包括对初学机动车驾驶人员、增加准驾车型的驾驶人员和道路运输驾驶人员所进行的驾驶培训、继续教育以及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经营等业务”,陪驾服务可以解释为驾驶员培训服务,因此陪驾教练本质上属于驾驶操作教练员,应当参照该规定的相关要求对其资质进行管理。
  刘宏岩则给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双方要明确合同条款。在签订陪驾服务合同时,详细列举陪驾教练之职责、服务范围、收费标准等各项责任和义务,旨在预防陪驾教练以各类理由推卸责任;约定陪驾教练违反合同条款所应承担的违约责任,有效规范陪驾教练的教学行为,以防止陪驾教练逃避应负的责任。
  其次,完善售后服务体系。设立投诉渠道,一旦发现陪驾教练有推卸责任的行为,及时反馈,对消费者的投诉进行及时处理,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损害。
  最后,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者在选用陪驾服务时,充分了解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具体事项,签订正式合同,并要求陪驾公司提供正规发票,以便在发生纠纷时有据可依。
  “应当建立网上信息公开平台,对陪驾公司和陪驾员的资质信息以及相关处罚信息进行公开,方便用户查询并选择合规的陪驾公司和陪驾员。交通管理部门还可以鼓励从业者组建陪驾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推动陪驾行业健康发展。”姚金菊说。
  刘宏岩也认为:“眼下当务之急是,相关部门应抓紧通过制定陪驾人员的资质标准、机构评级、消费者评价体系等措施,规范其发展。而早在2003年2月1日,已经施行的《杭州市汽车驾驶陪驾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其对行业规范和从业者资质等方面有了明确规定,亦可借鉴。”
  编辑/李程(lcpup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