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守好大秦岭护好黑河水
2024年11月10日
字数:1647

□文/朱虎涛
近年来,周至全县干部群众特别是周至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力守护秦岭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黑河向西安城市供水安全,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守好大秦岭、护好黑河水贡献了人大力量。
“这里景色非常漂亮,既能南望巍峨秦岭,又能北眺秀美黑河,特别适合骑行,在这里能感受到舒适和惬意”。一路繁花似锦、一路鸟语花香,与浪漫咖啡屋邂逅,和青翠竹林撞个满怀。连日来,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不少市民骑行打卡周至周塬路。“秦岭秀美山水尽收眼底,黑河景色令人心旷神怡”,越来越多的游客给周至生态环境给出了高分评价。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是全国重点功能生态区和西安市主要水源地,南依秦岭、北濒渭河,黑河贯穿南北。秦岭是祖国南北分界线,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黑河是渭河重要支流,黑河水库每年向西安市区供水3.45亿立方米,占到全市供水量的56%。保护秦岭、改善黑河流域水质意义重大。近年来,周至全县干部群众特别是周至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力守护秦岭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黑河向西安城市供水安全,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守好大秦岭、护好黑河水贡献了人大力量。
跟踪监督 当好秦岭卫士
《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市、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年度报告制度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法定责任。周至县人大常委会自觉当好秦岭卫士,依法坚持和完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连续六年听取审议县政府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报告,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每年常委会“一要点两计划”,推动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保护秦岭不仅是责任担当,更是历史使命,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周至县人大常委会注重秦岭保护的系统性,与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听取生态环境报告相互结合,每年确定监督工作重点,开展执法检查,延伸监督链条,形成县镇联动,打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后一公里。先后对环境保护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连续六年调研全县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督促县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秦岭周至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经过持续跟踪监督,关停境内矿山7座,整治小水电站30座,秦岭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周至森林覆盖率达66.67%,大熊猫、金丝猴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扩大,秦岭生态版图由“浅绿”向“深绿”持续迈进,周至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保护秦岭生态,关系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周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建平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吸取秦岭违建别墅问题教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好人大监督作用,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筑牢秦岭生态保护法治屏障,真正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
依法护河 一泓清水送古城
“自从喝上秦岭黑河水,西安地区的群众再也不用打井取水了,黑河水水质好,回味甘甜。”今年70岁的西安市民王师傅所说的黑河,古称芒水,全长125公里,是渭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秦岭太白山二爷海,水质极其优良,流域全在周至县境内。上世纪80年代末,为扭转西安严重缺水局面,经国务院批准,建设了黑河饮水工程,使西安彻底告别了“水荒”历史,西安市民从此喝上了来自秦岭深处的黑河水。近年来,为了确保一泓清水送古城,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落实县委要求,把保护水源地作为永不停息的职责使命。
“2023年4月1日起施行的黄河保护法落实重在保护、重在治理要求,量水而行、节水为重,通过做好水文章,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人民政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