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水军的“前世今生”与治理

2024年10月10日 字数:1267
    资料图片

□ 文/管依萌

 水军的兴衰起伏,与中国互联网的进化与治理相互交织。他们是社交时代的镜子,折射的不仅是屏幕上的瞬息万变,还有公众意识与舆论的更替变迁。

  淘宝上的好评,可能是刷单;直播间的众人疯抢,可能是买来的流量;豆瓣上的高分电影,评论可能是假的;微博上的社会事件,可能隐藏了关键信息……几乎每个网络平台上,都有水军的身影。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络水军黑色产业链不断变化。从论坛时代到微博时代,再到微信时代,水军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他们自称舆论的“弄潮儿”。
  水军的兴起
  虽然网络水军被媒体、大众反复讨论,网络水军究竟是什么,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表示,网络水军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只不过是大家形象地对于互联网上发表诋毁性的言论,或是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诋毁竞争对手的群体的称呼。本质上是利益的雇佣,是网络空间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雇佣他人来实施发布一些网络不正当竞争言论。
  据天津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官方账号“天津网警”称,网络水军的出现不晚于2005年。
  2005年,中国互联网爆发式发展,网络公关公司随之而生。以经济手段,公司化、集团化的运作,组建了水军大队。水军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网络世界的重要角色,但真正大规模崛起,需追溯到论坛时代。
  早期的网络并不像现在需要实名认证,野蛮式发展衍生出一大批网络水军黑产。企业宣传、竞争对手打压、投票、刷好评……只要用户有需求,水军都可以满足。
  彼时,刚起步的网络水军,以刷好评与“灌水”为主,成员多为宝妈与大学生,每个帖子以五毛钱计算,时常出现在论坛当中。水军以挑起群众对立面为主,一步步误导网友情绪,严重干扰与破坏网络生态环境。
  2013年前后,微博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也是网络水军高歌猛进的阶段。
  在微博时代,水军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最早的渗透从刷粉开始。起初,微博只需邮箱就可注册,而在网上可批量购买到邮箱,100元1万个。水军再用邮箱批量注册微博号,然后用号同时关注一个账号,达到刷粉目的。但这种方式效率太慢,耗费人工,很快就被更快捷而有效的软件取代。软件可批量注册微博号,也可直接刷粉。
  通过僵尸粉炮制大V、养号控评、点赞转发、制造热门话题等,水军的业务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到了微博时代后期,水军从狂轰滥炸开始变为重质重量。
  2015年2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明确,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由此,网络水军的野蛮生长时代也宣告终结。
  隐蔽的水军
  微信时代,水军变得隐蔽起来,半闭合的社交平台,水军几乎难以渗透。
  2014年年底,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的开放,终于撕开了一道口子。微信公众号会精准地将内容推送给订阅用户,这和传统媒体的订阅如出一辙,只是切换成新媒体平台。
  从论坛时代到微博时代,再到微信时代,网络水军队伍在不断扩大,技术也在不断地攀升,涉及的范围愈加广泛。各个平台都有网络水军的身影。
  作为影迷爱好者聚集地的豆瓣,在《风起洛阳》还未上映时就出现了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