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逝者”,引来伦理和法律的双重审视

2024年10月10日 字数:1612
对话的聊天机器人,不仅具备逝者的声音和外貌特征,还能模仿其性格和记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体验。
  晓晴购买的是第一种。在支付了200元并提供了外婆生前的照片和录音后,她便收到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外婆栩栩如生,面带微笑,亲切地诉说着往事。晓晴告诉记者,虽然只有短短几十秒,但王琴和王霜却反复观看了数十遍。
  “妈妈和小姨太想姥姥了,两人都激动得泪流满面,几度哽咽、泣不成声。”晓晴告诉记者,两位老人希望她尽快为已故的外祖父提供同样的“复活”服务。
  晓晴的故事并非孤例。随着AI技术快速进步,类似的“复活”服务正逐步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更有明星效应将该话题频频推上热搜。
  2023年1月,通过全息投影、AI语音合成等技术合成的吴孟超院士AI“复原人”,在其追思暨安葬仪式上向追悼者提问互动;2023年3月,一位博主通过数字建模,生成了奶奶的“数字人”,一口湖北方言的“奶奶”和博主视频对话;近日,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活”22岁不幸离世的女儿——“妈咪生日快乐,说真的,包子好想你啊……”画面中惟妙惟肖的年轻女孩儿为母亲庆生。
  从频频引发热议的“复活”案例来看,网友评论出现两极分化。上述案例中,当“复活”出自情感需要时,能够引发部分网友的共鸣,故而遭受的争议最小。但也有一些人为了牟利,将“名人复活”当成“流量密码”,引发家属的强烈不满。
  此前,一些从事AI“复活”生意的博主发布已故明星的视频,视频中的明星面带微笑,对镜头说着“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离开”“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一直能感受到你们无尽的爱和支持”等话语。
  据媒体报道,3月16日,乔任梁父亲针对儿子肖像被侵权使用一事,回应称他看到网上传播开来的“儿子被复活”影像后表示不能接受,希望对方尽快下架。李玟的母亲更是通过律师发布声明,严厉谴责此类行为对逝者尊严及家属情感的冒犯。
  针对此类事件,网上发起了题为“你赞成用AI复活逝者吗”的投票活动,在7257名参与者中,有55%的网友选择中立,认为“AI复活逝者必须经过家人同意,并符合法律”;36%的网友则表示不赞成,因为“这种行为是揭伤疤”;8%的网友表示赞成,认为这是“以慰思念之情”。
  从投票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对于这把新技术的“双刃剑”,网友更多的是持有保留态度。不得不说,在AI“复活”逝者脉脉温情的背后,隐藏着的或许是无情的商业目的。
  记者搜索某视频平台,输入“AI复活亲人”关键词,可以见到至少数十个与之相关的账号,部分账号还公开招募学徒或代理。
  据了解,这些视频账号多半是代理商或AI视频制作者为吸引流量而设,运营主体多为公司或团队。当然,也不乏个人运营者。要成为其代理,需一次性缴费980元,代理只需将客户的照片、音视频资料提交给上线,由上线负责完成视频制作。在费用收取方面,也有明确的定价体系。“早鸟价”分为198元、398元和598元三档,视频时长均控制在1分钟以内。价格越高,产品质量似乎更高,最高价套餐宣传其还原度可达90%左右。而位于上海的一家殡葬服务企业,早在2018年便开始数字殡葬的业务,到今年更是推出数字家祠、数字礼葬、数字礼祭、数字人模型等一系列数字化服务。在AI技术的加持下,逝者可以在告别的葬礼上“讲述”自己的人生过往。
  逝者“永生”伦理和法律面临风险重重
  尽管AI“复活”非常吸睛并颇受欢迎,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再次感受到亲人的音容笑貌。但这项技术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有专家提出,一旦被滥用或将带来侵害个人权益、数据隐私安全、传播虚假信息等诸多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对此表达了担忧。在他看来,若这项技术被滥用,可能具有较多风险。其中之一,就是数据来源的侵权。“复活”技术需要以逝者的照片、声音等信息作为媒介,这就涉及逝者的肖像权、隐私权、个人信息等多种相关权益。
  我国民法典第1019条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29条规定,生物识别信息(含声音等)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当然,逝者的